安全穩定的鈾資源供應,是核工業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鈾資源之于核工業,重要性好比糧食之于人類。核工業發展沒有穩定的鈾資源保障,這是難以想象的事情,那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李子穎說道。作為我國地質與礦產探測領域的資深專家,李子穎及其團隊長期從事鈾礦找礦工作,為推動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數十年來致力于種好鈾資源這塊責任田。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資料圖,圖片攝于2019年兩會期間。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子穎提交了關于保障鈾資源安全的提案,希望國家能夠高度重視,加大鈾資源的勘查力度,加大國內天然鈾礦資源儲備,確保鈾資源長期保障安全,這對于國家安全、核工業發展都至關重要。“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由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必須確保天然鈾供應保障安全。”
提出上述建言的原因,是李子穎考慮到,在海外鈾資源市場價格比較低、比較容易獲取等情況下,應當充分利用海外資源,加強資源儲備。但是在疫情后,國際形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存在各種變數,如果國際上對鈾資源等戰略資源進行遏制的話,我國又將如何應對?
他的另一重考量是,我國鈾礦資源潛力在全球位居前列,但一直以來鈾礦勘查投入不大,鈾礦產能建設增長速度不快,與核工業產業發展不相適應。一般情況下,從頭到尾落實一個鈾礦通常需要12至15年時間,即便現代勘查技術更加先進可以縮短周期,但是好比種糧食需要經過播種、施肥、收割等過程才能收獲,找礦也必須經歷相關過程,不可逾越。當前國內開采的鈾礦山,幾乎都是十多年前找的。要著眼于核工業長遠發展,必須保障鈾資源的長期穩定供應安全。
家里有糧,心中不慌。李子穎認為,今后一段時期,鈾資源供應風險加大,因此必須強化底線思維,牢牢掌握資源控制的主動權、自主權,充分保障天然鈾的安全穩定供應。
為此,他建議,應將鈾資源的安全保障列入國家戰略和規劃,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加強科技創新,盡快摸清國內鈾資源家底,推進天然鈾產能建設,建立自己的天然鈾“大糧倉”,增加天然鈾資源儲備,筑牢天然鈾安全供應的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