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不僅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最大新興經濟體和世界工業與制造業大國。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始終存在,特別是經濟快速增長造成的資源環境破壞代價過大,已成為當前我國面臨的突出問題。
當前不少地方之所以存在人民群眾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監測數據喜氣洋洋、自說自話的“兩張皮”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一方面地方要追求GDP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國家又給各地節能減排目標予以硬約束。正如上海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所說,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完成減排指標被扭曲成了政績工程。殊不知,這些地方政府為完成指標不惜在年底前拉閘限電,表面上用電量少了,實際上給企業帶來的生產成本反而增加了,而且還影響了百姓的正常生活。這其實是一種“偽節能”。
如何避免“偽節能”的現象?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探索節能減排新道路,真正把節能減排從原來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尷尬境地中解脫出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徹底改變過去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效率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要去偽存真,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節能環保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