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是繼續沿襲重炒作輕實踐、進行技術堆砌的發展模式,還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禮物,如光、熱、風等能源,使用適宜技術,實現建筑與環境的融合,以及走系統化發展之路,需要綠色建筑的踐行者做出選擇。而在中國綠色地產發展現狀與前景研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及房地產企業代表選擇了后者。
從蹣跚學步到野蠻生長,從美國LEED標準的引入到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下簡稱《綠標》)的出臺,短短幾年間,綠色理念的加速度讓綠色、低碳名詞泛濫成災。
在9月22日召開的中國綠色地產發展現狀與前景研究研討會上,“綠色建筑重炒作而輕實踐,注重技術和設備的堆砌以及政府激勵政策不足”等問題成為了長期推動綠色建筑發展人士及開發企業詬病最多的地方。他們呼吁政府要制定更為積極的鼓勵政策以及清晰的技術指導體系,以肅清發展中的障礙。
營銷的噱頭
如今,綠色建筑重炒作而輕實踐的問題已成業界共識。
“近幾年,關于綠色、低碳這類名詞炒得太熱,全民說低碳,不談低碳似乎就落伍了。”華潤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中心副主任王琳榕指出。
而除了建筑領域大肆宣傳外,綠色、低碳的過度片面宣傳甚至影響到了下一代。“現在的孩子被一些錯誤的綠色理念所誤導,他們心中的綠色建筑就是一些漂亮標簽:太陽能光伏發電、雨水收集等。甚至小學生都帶著低碳任務回家,每天統計二氧化碳排放量,寫虛假日記。”
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一所所長吳博指出,正是由于對綠色建筑真正內涵理解的缺失,很多所謂的綠色建筑五花八門,更有甚者只是將此作為一種營銷的噱頭,而實際內涵卻一無所有。
相較于宣傳上的大張旗鼓,綠色、低碳建筑在應用領域的實踐凸顯緩慢。“中國每年住宅商品房的建設在7億--10億平方米,但真正嚴格意義上綠色建筑有多少,拿到竣工認證的僅為1%。”在當代節能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音看來,綠色建筑若能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30%,才是名副其實地進入了綠色建筑時代。
綠色建筑不是高技術堆砌
當下,無論是中國《綠標》的評級,還是美國LEED的認定,都與綠色技術采用的多少成正比例關系。然而,綠色技術的適用性如何,通過綠色技術的堆砌是否能夠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
對于綠色技術適用性問題一直是國際金屬太陽能協會秘書長黃俊鵬關注的焦點。“例如地源熱泵技術,當前我國大面積推廣地源熱泵是否合適。關于綠色技術的適用性,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如何客觀引導與合理利用。”他對于我國《綠標》及美國LEED認證體系都存有疑義,“這些標準的評分都是以技術為先導,采用一項技術就加一分,卻忽視了建筑整體的綜合能耗水平與性能運行考評。”
隨著越來越多靠技術堆砌而成的綠色建筑,其實際節能效果與舒適度卻并不理想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正因此,更多的設計師與開發商開始了被動式節能在綠色建筑中的探索應用。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