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汽車業正在面臨一場源自于節能減排壓力的行業變革,一攬子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或正在醞釀。僅最近幾個月,就有 《北京市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方案》、節能汽車補貼油耗門檻提高等針對終端消費層面的政策出臺,加之氮氧化物、溫室氣體等“十二五”污染物減排目標已明確需要由汽車行業落實部分指標,這場行業變革已是箭在弦上。
事實上,中國汽車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完成減排指標等諸多壓力下,節能減排的組合拳正在發揮日益強勁的作用,相關政策標準的出臺也在計劃之中。“中國已經在考慮實施燃油經濟性標準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標準。”一位接近環保部的消息人士日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透露。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相關新標準的推行符合國際汽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何時出臺只是時間問題;該人士進一步表示,相關標準將給中國汽車企業帶來新一輪挑戰,對內是否引發行業洗牌,對外能否掌握競爭優勢,都將是業內焦點話題。
新標準倒逼企業進步
燃油經濟性標準和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標準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或許還是新鮮詞,但對于歐盟、日本、美國的汽車廠商來說,相關標準給企業帶來的酸甜苦辣,他們已然毫不陌生,相對落后的國家正在嘗試突破標準,進行改變。
以美國為例,長期以來,美國汽車業的燃油經濟性標準和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標準在主要發達國家中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根據能源基金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乘用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為每公里220克CO2當量,中國為每公里185克CO2當量,歐洲為每公里140克CO2當量,日本則為每公里130克CO2當量。而去年至今,在標準原本最為落后的美國,新標準接連亮相:2010年5月,美國政府完成了模型年2012-2016年乘務車溫室氣體和燃油經濟性標準的制定;2011年8月,政府完成了重型車輛溫室氣體和燃油經濟性標準 (模型年2014-2018年)的制定,標準規定,和2010年基準車輛相比,到2017年長途卡車排放量要減少9%-27%;2011年8月,世界領先汽車制造商達成協議稱,在模型年2018-2025年,要建立具有深遠影響的乘用車溫室氣體和燃油經濟性標準,在2025年達到每加侖汽油可行駛54.5公里,燃油經濟效益加倍。
根據上述標準,美國2025年擬達到排放每公里107克CO2當量,而中國的既定目標則是2020年每公里排放117克CO2當量,“美國現在準備超過中國,在2025年成為一個在汽車業節能減排上走得更遠的國家,除非中國繼續采取有關行動。”能源基金會高級副主席兼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總裁林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汽車業眼下正處于由大轉強的關鍵階段,中國在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上能否快馬加鞭,進而倒逼企業提升技術、控制成本,將成為參與未來競爭的關鍵。而在這一過程中,美國似乎希望通過新標準的制定,來重新奪回在金融危機中日漸削弱的全球行業主導地位。
林江認為,經濟全球化勢必帶來各國汽車業之間的交融,在中國公司走出去,國外公司走進來的過程中,核心競爭力愈加重要。中國車企需要以更好的產品和更新的技術來適應未來全球市場的變化,而在這一過程中,競爭會進一步加劇,競爭壓力中,必然包含起于政策層面的技術要求。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