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平穩趨緩,但高耗能行業增長呈持續加快之勢,不可小覷。
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速加快,能源供求趨緊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3%。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為15.1%、19.1%、9.4%,增速分別比1-5月提高0.4、0.4、0.5個百分點。水泥、粗鋼、鋼材等高耗能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9.6%、9.6%、12.8%,增速分別比1-5月提高0.3、1.1、0.5個百分點。
高耗能行業發展過快,給我國能源供應帶來巨大壓力。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用電量數據顯示,1-6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2.2%。高耗能行業仍是全社會用電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一些地方發展的愿望強烈,高耗能行業投資熱度不減
上半年,地方投資同比增長28.1%,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25.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6.9%、14.8%、30.7%,增速分別比1-5月提高4.2、7.7、3.9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對高耗能行業擴張沖動是今年以來高耗能行業反彈、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要推手。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指標,一些地方臨時抱佛腳,對高耗能企業采取拉閘限電等非正常手段,甚至對居民生活用電設限。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地方政府加快發展地方經濟的愿望強烈,對“兩高”企業監管松動甚至網開一面,去年一些被叫停的高耗能項目在今年上半年又重新上馬。
專家分析,因為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興產業又沒有區位、科技、人才等優勢,為了快速拉動經濟增長,只能習慣性地走過去粗放型發展路子,千方百計地使一些不符合國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合法化。
其實,高耗能行業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能夠大行其道,關鍵還是GDP崇拜的發展觀念在作祟。很多高能耗行業收益高見效快,能夠在短期內提升GDP增速,滿足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訴求,給政府官員帶來立竿見影的政績。另外,在中國目前財政“分灶吃飯”的體制下,高耗能行業還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了在刺激經濟增長、維持地方的高財政收入、官員政績等方面獲取更大收益,一些地方政府對高污染、高耗能項目欲罷不能、大開綠燈。
節能減排形勢不容樂觀,建立長效機制迫在眉睫
從深層次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屢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結構不合理、依靠重工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慣性仍在,發展方式粗放、過多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等問題所致。高耗能行業再次抬頭,使節能減排工作難度更大,更具挑戰性。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