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質量對比提升工程。在農業、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等行業,分類分層次廣泛開展質量對比提升活動。比照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開展競爭性績效對比;在產業鏈和區域范圍內,開展重點企業和產品的過程質量和管理績效對比。制定質量對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學評價方法,完善質量對標分析數據庫,為制定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提供質量改進的參考和依據。制定質量改進和趕超措施,優化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創新管理模式,改進市場銷售戰略。建立質量提升服務平臺,完善對中小企業信息咨詢、技術支持等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體系,實現質量提升和趕超。到2015年,在重要產業領域的5萬家企業開展質量對比提升活動,使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得到廣泛傳播,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技術得到普遍采用,骨干和支柱行業內領先企業的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清潔生產促進工程。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模式。加快制修訂與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有關的標準,建立健全低碳產品標識、能效標識、再生產品標識與低碳認證、節能產品認證等制度。落實和完善有利于清潔生產的財稅政策。構建清潔生產技術服務平臺,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攻克一批關鍵性技術難關。建立能源計量監測體系,加強對重點能耗企業能源計量監督管理。建立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嚴格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生產許可管理,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到2015年,清潔生產新技術產業化和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和公共服務平臺,生產過程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資源消耗大幅降低。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