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江蘇、廣東等地提出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其中,上海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
1月14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本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完成情況和“十四五”規劃思路。他表示,初步考慮到2025年,實現“兩穩定、兩初步”,做到“三達、兩保、兩提升”。其中的“三達”指的是:大氣環境質量全面達標,水環境功能區基本達標,碳排放總量力爭達峰。
這意味著,上海將力爭比全國時間表提前五年實現碳達峰目標。
2020年9月,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今年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所謂碳達峰,指的是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碳達峰與碳中和緊密相連,達峰時間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響碳中和實現的時長和難度。因此,只有爭取盡早達峰,才能盡快轉向碳中和目標下的減排路徑。
其實,“2025年碳達峰”此前就已寫入上海發展藍圖。在國家發布《“十三五”規劃綱要》之后,上海等地制定了中長期碳排放控制目標,引導各領域對重點領域和高耗能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以推動達峰進程。《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具體目標,“全市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達到峰值,至2035年控制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5%左右”。
要較全國提前5年實現碳達峰,上海在“十三五”期間打下了堅實基礎:預計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碳排放強度下降任務。目前,上海煤炭消費總量占一次能源比重已降至31%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17%。與2015年相比,2019年上海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7.07%。
眼下,時間更緊迫,但上海實現碳達峰的實施路徑已更為明晰。
程鵬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通過碳達峰和碳中和,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這是重要的抓手和“牛鼻子”,尤其對能源結構的優化有倒逼的效果。“一些鋼鐵行業、石化行業的清潔生產如何能夠降碳減污?上海的煤炭消耗量還是非常大的,我們這塊的工作對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方面能夠起很好的倒逼作用。”
他還提出,在推進碳達峰過程中,上海可以發揮人才優勢、科創優勢,促進碳交易為代表的綠色金融發展。上海將抓緊出臺本市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達峰的目標和技術路線,細化重點行業和區域相關舉措。
除了上海,江蘇同樣提出了“率先達峰”目標。
據新華日報社旗下“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號報道,在去年底召開的江蘇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對2021年工作劃重點時,特別指出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他表示,作為經濟大省,要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努力在全國達峰之前率先達峰。
該報道稱,“據專業人士分析,按照強減排、一般減排等兩種情景,對未來十年(2020-2030年)碳排放量進行預測,強減排情景下預計將于2025年達碳排放峰值,一般減排情景下將于2027年達碳排放峰值。”此外,“要實現碳中和,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要達到1:9左右,這也被稱為“一九定律”,而目前,江蘇的這一比例是9:1。據專家測算,要在2030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這一目標,全省煤炭(包括煤、焦炭)消費必須控制在1.95億噸標煤以內,與2019年持平。”
廣東省也提出了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但未明確達峰年份和總量。《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
清華大學氣候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此前提出,“十四五”期間,東部沿海比較發達的地區,及西南一些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區,應研究和規劃率先達峰,這樣才能為全國范圍的達峰創造有利條件。“尤其是要全面統籌,重點推進鋼鐵、石化等高耗能產業率先達峰,嚴控高耗能產業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