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工程機械“湘軍”底氣何來 |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1/9/6 0:45:54 用手機瀏覽 |
9月2日,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許達哲在長沙調研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并主持召開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注入強勁動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重工業大多沿海而生,地處內陸的湖南能提出“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有其歷史積淀。
可查資料顯示,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總局設計室,設在北京,它是當時國內惟一從事建設機械科研開發的綜合型研究院。1978年遷至長沙,這次搬遷給長沙帶來了一大批工程機械業的科員人員和專家學者。
歷史上,湖南創下數個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的第一:第一臺鐵路干線電力機車“韶山1號”、第一套船用動力推進設備、第一套地鐵車輛電機電器成套設備、第一臺108噸電動輪自卸車等。
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湘軍”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版圖的一個重要力量。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4家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上的50強企業,以及200多家配套企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基地,2020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63.8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27%,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
在此次調研中,許達哲表示:“工程機械產業是湖南在全國乃至全球的一張靚麗名片,是我省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產業之一,必須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中擔當主力軍和排頭兵。要強化擔當作為,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而長沙則是湖南工程機械制造的重中之重。長沙在全國范圍率先出臺了《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其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條”,提出了率先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并瞄準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和功率芯片行業重點發展。同時,長沙還成立智能制造的頂層設計機構——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通過“一企一策”“一鏈一策”,給予智力支持和決策支撐。
在2021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系列活動上,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馬天毅表示,湖南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不僅要在市場總量規模上進入世界前列,且在功能上形成世界工程機械科技創新發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合作交流的目的地。
目前,湖南建立了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院士工作站,誕生了世界最長臂架泵車、全球第一吊3600噸履帶起重機、國內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全球最大平頭塔機,編制了首個由中國主導參與的國際標準,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標桿”。
此外,地處內陸的湖南并未受到地域的鉗制,反而成為了“走出去”的先行者。
三一重工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老牌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標志性事件;中聯重科相繼收購意大利CIFA、德國M-tec、德國威爾伯特等多家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山河智能的樁工機械和挖掘機械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今年8月26日湖南自貿專列的開通,更將為湖南企業國際物流提供有效保障。
接下來湖南將如何加快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許達哲表示:
培育壯大企業主體,對標世界一流標準,持續做強大企業、培育“小巨人”,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協同效應,推動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規;l展;著力優化產業布局,堅持全省“一盤棋”,優化空間布局,完善產業形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深化開放合作,引導各市州差異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大人才培育引進力度,打造國際一流品牌,加快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不斷完善產業生態,發揮領航企業、“鏈長”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產業配套,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抓好知識產權保護和行業標準制定,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積極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為企業和產業生存發展提供優質土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