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進”250萬噸生活垃圾,“吐出”2.1億千瓦時工業生產必用的電能,產生的余熱供應陽光油脂公司,最后生產的“下角料”粉煤灰和爐渣也成為洞林水泥公司的水泥熟料……這種“循環經濟”就演繹在滎陽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去年該公司“吃干榨盡”鄭州地區的生活垃圾后,創造出了800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成為全國最大的一座垃圾電廠。在我省循環經濟試點縣(市)滎陽,“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正在為企業普遍接受,從企業內部、工業園區、社會三個層面上,滎陽發展循環經濟催生出了一條條“食物鏈”。 GDP向“綠色”轉變
滎陽的循環經濟,來自市場競爭中逼出來的“智慧”,滎陽人深深認識到“不節能降耗,沒有活路!不綠色環保,沒有出路!”
據該市發改委主任曹西嶺介紹,滎陽在全國縣(縣級市)一級率先完成循環經濟建設總體規劃,加快引進推廣資源節約替代,能量梯級利用,“零排放”,綠色再制造等技術,利用政策引導,資金傾斜,推進企業由資源消耗型向生態集約型轉變,打造物質、資源、能源循環圈。
企業內部小循環。讓生產過程中一個環節產生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環節的原料,在龍祥鋁電公司,煤產生電能后成為鋁廠的“寶貝”,生產鋁錠;鋁錠經過加工成為鋁型材和鋁板帶箔;煤灰和爐渣得以全部利用變成建筑材料;廢氣則經過脫硫、除塵變成硫酸成為化工廠的原料;2套水處理系統使工業產生的廢水重復利用;龍祥鋁電每年從“三廢”中“摳回”2000余萬元的收益,循環經濟對企業效益的貢獻率超過35%。強強鋅業集團在做強鋅礦——鋅錠——鋅合金產業鏈的同時,對鋅精礦的焙燒過程中產生的煙塵經過過濾年提取硫酸4萬噸,對廢渣進行綜合回收,年生產氧化鋅8000噸,還可附代提取錮、鎘等稀有金屬。
經濟循環成了圈
企業之間大循環。工業園區綠色招商,為污染物找“東家”。滎陽人在籌建工業園區之初就提出不能讓污染物污染滎陽的藍天碧水。選資時不僅看項目的先進性、環保性,還要看園區發展中的鏈接性。園區企業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產業鏈條示意圖。鄭州龍泰電力有限公司不僅每年“吃進”20萬~30萬噸煤礦生產廢棄物煤矸石后,在不消耗任何資源前提下,又對生產中排放的廢氣進行脫硫處理,年產60萬噸硫酸銨,使之成為硫酸廠的“香餑餑”。這些硫酸銨一部分變成化肥廠生產磷肥的原料,另外一部分被加工制成氟化鹽后成為鋁廠、化工廠的催化劑,硫酸銨廢渣則經過加工又產生鐵粉,成為鋼廠的生產原料。也正是看中循環鏈的功能,近年來,滎陽已成為招商的“高地”,鄭州鍋爐廠、鄭紡機、沙隆達農藥、輝龍鋁業,中原鋁業等相繼入駐滎陽。
據了解,滎陽市將在今年重點實施總投資7億元20項重大技改項目,確保年內全市萬元GDP能耗同比降5%,水耗降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