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透露,我國將從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家電能效標準,涉及變頻空調、洗衣機、平板電視、吸油煙機、熱泵熱水器(空氣能熱水器)等五大類產品。
與此同時,財政部發布的消息稱,下一步,要將節能家電目前的補貼門檻改為準入門檻,強化標準的倒逼機制和引領作用,形成政策補貼、強制標準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節能家電生產、消費體系。
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效果初現
我國是家電生產和消費大國,據有關機構統計,我國家電年耗電量超過4500億度,占居民用電總量的80%,尤其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居民消費加速升級的時期后,節能家電的消費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2007年,中央財政從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入手,支持用高效照明產品替代白熾燈,對大宗用戶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的30%給予補貼,對城鄉居民用戶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的50%給予補貼。
2009年以來,又陸續將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單元式空調和冷水機組、臺式微型計算機等產品納入了節能產品推廣范圍。
財政部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以空調為例,2009年6月-2011年5月,將能效等級2級及以上水平的高效節能定頻空調納入推廣補貼范圍。兩年時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貼資金146.43億元,推廣高效節能定頻空調超過5000多萬臺,直接拉動消費1500多億元,實現年節電100億千瓦時,產品壽命期內節電800億至1000億千瓦時。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12年6月份至2012年底,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補貼資金76.16億元,支持推廣各類家電超過3273萬臺,已將425家企業的30890多個型號納入推廣目錄。目前,政策效果已經顯現:一是節能家電消費企穩回升。二是節能家電市場份額大幅提高。三是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四是節能減排效果明顯。按照已推廣的2600多萬臺節能家電計算,每年可節電30多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超過100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75萬噸,二氧化硫1.2萬噸。
能效標準與補貼政策形成合力
業內認為,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出臺新的能效標準,是為了防止為期一年的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到期后,家電產品能效水平在短時間內可能出現的倒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方面透露,此次調整,變頻空調、洗衣機、平板電視三類家電產品的能效新標準與現行標準相比有很大提高。吸油煙機和熱泵熱水器是首次制定并實施能效標準。
據了解,在新的標準中,變頻空調的能效限定值從現行的3.0提升至3.9,這意味著,原先的1級、2級能效空調等級將自動下調1級,分別變為2級和3級,并同時新增更高標準的1級能效等級。液晶電視1-3級的能效指數分別由原來的1.4、1.0、0.6提升為2.7、2.0、1.3,等離子電視能效1-3級的能效指數分別由原來的1.2、1.0、0.6提升為2.0、1.6、1.2,將平板電視的節能效率要求提高了20%。這表明,不少品類的平板電視節能效率要求比原標準提高了20%。滾筒洗衣機舊標準中的1級能效在新標準中將改為5級,現有2級至5級產品都將被淘汰。
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介紹,新能效標準執行后,五類家電平均效率整體會提高15%左右。變頻空調能效新標準中加入了新的考核指標APF(冷暖式空調全年能源效率),以往考核變頻空調的能效指標SEER(制冷季節能源效率)僅考核某一時間段內空調的能耗,而APF考核的是全年的能耗水平。
資深產經觀察人士劉步塵表示,出臺新的能效標準可以進一步改善此前多次實施的節能惠民政策,并以標準的形式固化下來,嚴防“開倒車”現象的發生。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副院長張新認為,此次修訂家電產品能效標準與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政策成果實現了有效銜接,將財政補貼對能效標準的要求改為市場準入門檻。這一舉措能夠使政策成果實現固化,避免由于政策退出而引發能效水平的退步。
不過,在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看來,家電產品能效準入門檻的提高將對中小型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中小型企業因受到技術、規模、資金等約束,提升產品能效等級后,成本上漲將使得其價格優勢蕩然無存。
提升家電能效需建長效機制
有業內人士表示,節能家電惠民政策是“普惠制”,而要真正調動家電企業研制和銷售節能產品的積極性,需要建立類似于國外的“節能領跑者制度”。這種制度只激勵能效水平最高的10%-15%的產品,一旦有更多產品達到這一水平,就會將激勵的能效標準繼續提高。
據稱,有關部門正在討論方案,擬對彩電、空調、洗衣機、冰箱等大家電產品實施“節能領跑者制度”,以建立長效機制,鞏固節能成果,防止家電能效水平倒退。
“無論方案如何設計,都要讓市場機制在產業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強化標準的倒逼機制。”業內人士認為。
在節能產品的推廣中,產品能效的真實是達到政策效果的前提保證。張新認為,目前,我國市場監管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為防范和杜絕虛標能效等現象的發生,應進一步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和法規體系,切實加大對違規主體的處罰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