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又好又快發展的排頭兵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5/7 9:30:49 用手機瀏覽 |
4月的廣東,火紅的木棉花在藍天中傲然綻放,碧綠的大榕樹在春風中歡歌細語。
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如何呢?請看一組最新統計數字:
2006年,廣東省實現生產總值為25968.55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12.4%,比重由2001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1/8;
2006年,來自廣東省的財政收入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117.01億元,占全國的13%;
2006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為5272.10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29.9%;
2006年,廣東省服務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達到10966.57億元;
2006年,廣東省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118.08億元,增長15.7%,占全國的11.9%,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勢頭在加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2677.19億元,占全國的13.4%;
2006年,廣東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16.89億元,比上年增長16.7%,比全國增幅低7.3個百分點,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下降到7.4%;
2005年廣東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僅為0.79噸標煤:2006年比上年進一步下降;
2006年,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了0.9%和2.1%;
……
所有這些成績說明,廣東省在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說:“廣東的實踐證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就能健康協調發展。”
4月18日,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發生本質性變化,就在于我們比較早地動手經濟結構的調整,注意平衡協調發展。”
調整———以產業結構調整為
基礎、以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以
節能降耗為突破口
要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為關鍵。廣東省委、省政府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基礎、以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以節能降耗為突破口,帶領全省干部群眾始終不渝地緊緊抓住“一個轉變”這個主題。
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最為艱巨的,也是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廣東省經濟結構調整的做法是:產業間的調整,主要是抓住高增長產業大發展;產業內的調整,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產業鏈的調整,是向兩頭延伸,即向研發和中下游延伸。
上世紀80年代的“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曾風靡全國,這正是那時廣東的高增長產業;90年代時,家用電器的需求呈爆發性增長,廣東緊緊抓住市場機遇,家用電器生產幾乎占了全國的半壁江山;進入新世紀后,汽車、電腦、住房等成為居民需求的重點,這說明中國的消費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如果能遵循市場規律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些高增長產業進行調整,將會帶來巨大的市場效應。
在充分調查研究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廣東省制定了《關于大力提高工業產業競爭力的意見》、《廣東省工業九大產業發展規劃》和《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確立產業高級化、適度重型化的方針,以大項目帶動完善產業布局和延長產業鏈為重點,加快發展高新技術、裝備制造、重化工業等高增長行業,加快汽車、石化、鋼鐵、造船、造紙等產業基地建設。
從1998年與日本本田公司合作生產汽車以來,豐田、日產、本田等三大日系汽車巨頭都扎根廣東,并帶動了一大批汽車零部件配套廠家落戶。去年,廣東的汽車產值超過1000億元,形成了78萬輛產能,今年的產能將突破80萬輛。
投資總額為42億美元的中海(殼牌)去年正式投產,這個年產80萬噸乙烯的合資項目,帶動了1000多億元的配套投資,加上茂名、廣州乙烯擴建項目,廣東已經形成了200萬噸的乙烯生產能力。
去年,廣東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超過1萬億元,高技術產業產值12955.79億元,增長24.5%以上,服務業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加上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對老工業企業進行升級換代,廣東經濟正由投資拉動型向市場驅動型過渡,在結構好、耗能低的基礎上健康地高速增長!
在廣東的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這得益于廣東省堅持“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積極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大力加強自主創新,以贏得快速發展的先機。去年,廣東申請專利量90886件,其中發明專利21351件,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1/5以上,這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廣東省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的過程中,首先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的體系和機制。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全省累計建立408家國家或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大中型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在201個省級專業鎮中,有128個鎮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創新平臺。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全省實現了“四個70%”,即科技活動機構、科技人員、科技經費、高新技術產品的70%都來自于企業,而深圳達到了4個90%。
其次,推動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技術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區域、產業、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省里集中資金3億多元,帶動社會科技投入30億元,組織20個重大科技專項,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并逐步產業化,預計可取得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目前廣東的技術自給率已超過40%。
再次,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廣東省積極爭取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簽署協議,共同出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并吸引全國90多所大學和科技部門的專家學者,與廣東600多個企業實現有效合作,幫助廣東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還有,就是實施名牌帶動戰略。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推動、社會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名牌的扶持、培育、引導和保護。現在,廣東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21個,占全國總數的16.5%,連續6年蟬聯第一;獲“中國馳名商標”84個,居全國第一;在全國6家企業的7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中,廣東有3家企業的3個產品獲此殊榮,也是全國第一。
經濟結構調整的顯現需要一個過程。
2003年,已經進行調整的廣東經濟增長率為14.8%,而電量消耗則上升了20.7%,而2006年廣東經濟增長率為14.1%,電量消耗只增長了11.9%,這說明90%的能源需要從外輸入的廣東省在節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廣東以節能降耗和集約用地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重點領域節能為重點,著力實施“七個推進”,即推進建立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推進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指標的分解下達,推進對重點耗能企業的監管,推進對節能工作的引導和扶持,推進節能工作的制度建設,推進節能工作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全社會節能氛圍的形成。
在環境保護方面,廣東省積極實施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治理兩大工程,落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政府環保責任考核追究制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為綜合整治珠江,廣東計劃投入400多億元。曾29年不能游泳的珠江水質現在在全國7大水系中名列第一;第三階段“八年江水變清”工作全面啟動,幾年后,珠江將達到在所有江段、所有時間段都能游泳的程度。到去年年底,廣東全省共建成污水處理廠99座,日處理能力為724.3萬噸,居全國第一,化學需氧量年消減能力達44萬噸。全省已建成煙氣脫硫的火電機組裝機容量為1586萬千瓦,二氧化硫年消減能力達40萬噸,建成了29座符合標準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2.8萬噸。
加強監管,強化執法,有力地促進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現在,珠三角地區基本上看不到水泥煙囪了。廣東省下決心關閉所有的煤礦和煙花爆竹企業,淘汰了大批水泥立窯和耗能高污染重的小鋼鐵。去年,全省共檢查排污企業15萬家,關停了2100家,限期整改8200家。同時,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十一五”期間,廣東加快淘汰小火電、落后鋼鐵產能工作步伐。
經過堅決而艱苦的調整,廣東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效果明顯。長期以來的固定資產高投入、經濟高增長、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四高一低”粗放型增長方式,正在向高增長、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兩高三低”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廣東率先提出“寧可慢一點,也要穩一點;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他們深知,快與慢、高與穩,是相對的、辯證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已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協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內源外源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同全國一樣,在保持近30年的高速增長的同時,廣東也出現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大主題中,實現持續的高速增長、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只是不斷地完成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而要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公平正義的任務同樣十分艱巨。近年來,廣東省以“三個協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內源外源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切入點,著力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協調發展。
廣東的經濟格局是珠三角“一枝獨秀”,2005年珠三角的人均GDP是粵北山區的4.8倍、是粵東粵西欠發達地區的3.9倍;欠發達地區的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82%和62%,但實現的GDP卻不足全省的20%。廣東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最大問題是區域協調。當然,這不是說讓珠三角慢下來,而是千方百計使粵北和東西兩翼實現跨越式發展。
廣東省按照“分類指導、層次推進、梯度發展、共同富裕”的方針,努力實現珠三角與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的良性互動。一是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2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在5年內安排375億元扶持山區和欠發達地區;2006年出臺加快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劃在“十一五”期間投資1700億元。二是重點發展縣域經濟。廣東與長三角的差距就在于縣域經濟不夠發達。通過實行激勵型財政政策、擴大縣級權限、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三化并進。三是對口扶持,建立產業轉移園區。省里規定幫扶的市要確保每年財政無償支援對口的山區縣500萬元,并逐年遞增5%,3年來珠三角7個市落實財政幫扶資金5億元;實施對口幫扶項目265個,完成投資8億多元。山區和東西兩翼與珠三角在國家和省已批準設立的開發區和高新區內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600億元。四是搭建經貿平臺,舉辦“山洽會”(珠三角與山區及東西兩翼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去年的“山洽會”簽訂合作協議307個,總成交額696.6億元。五是以項目帶動。“十五”期間安排重點項目124個,占項目總數的45%,總投資2469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地級以上的市都通高速公路,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達4.8萬公里,“十五”期間農村道路實現硬底化2.52萬公里,在這些地區建設投產火電裝機670萬千瓦,實現產值144億元。
去年,山區和東西兩翼的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增幅,幾乎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在扎實推進。“十五”期間,省級財政用于支農資金467億元,去年又安排了142.8億元,涉農貸款近2000億元,發動民營企業投資103億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機械化、產業化、品牌化、信息化;加快村莊整治,發展沼氣,改善交通,改造電網;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解決“一保五難”問題,172萬名農村困難群眾已實現應保盡保,130萬農民和被征地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完成了11萬戶農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解決了180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免費培訓了48萬名農村勞動力,2006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5.9萬人。去年,廣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關。
廣東省近年來加快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通過轉換經營機制、優化結構、強化管理,使得國企的經濟效益和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廣東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戶數不足全省的10%,卻實現了19%的銷售收入和35%的利稅總額。
為了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在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12項配套政策,在經營領域、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納、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制度化管理,連續5年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重點扶持高科技民營企業、外向型民營企業、吸納下崗就業的民營企業和從事農產品加工等四類民營企業,連續3年舉辦中小企業博覽會,為民營企業搭建一個“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發展平臺。
目前,廣東省私營企業突破55萬戶、個體工商戶245.8萬戶,從業人員1765.23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0396.53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0%,納稅總額1414.31億元,占全省稅收總額的28.5%,同比增長19.4%。華為、中興、美的等一大批具有和諧競爭力的民營企業正成長壯大,而且形成了上千個民營經濟的產業集群。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5年里,廣東僅省級財政就投入427億元,用于全民安居、擴大就業、濟困助殘等“十項民心工程”。
依托經濟快速發展,廣東省將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行政、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救濟等公共服務領域,今年省級財政的公共財政支出達294.3億元,比去年又增加60億元,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雖然廣東有1800多萬名外來農民工,但去年廣東城鎮登記失業率只有2.6%,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11萬個,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為穩定就業形勢,廣東省實施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制度,啟動了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智力扶貧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開展了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民工技能提升活動,各級政府為此提供數億元的專項資金。到去年年底,全省參加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012.3萬、1421.1萬、1213.9萬和1868萬人,均為全國最多。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進步為社會穩定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為推行義務教育,廣東省全面免除農村中小學學生的學雜費,這一項就是31億元;今年9月新學年開始后,將在全省農村免除課本費,省財政為這個惠及1025萬農村學生的舉措需支付11億元。由于持續投入、措施得當,廣東教育事業發展很快。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達到118.9萬人,普通高校在校本專科生100.9萬人,高校毛入學率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4%。廣州大學城綠樹成蔭,建筑別致,公共設施由10所大學共享,可容納15萬名大學生安心讀書。
公共衛生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熱門話題。廣東省從村衛生站建設和提高合作醫療水平入手,破解農村衛生難題。4年里,省級財政投入農村衛生專項資金6.3億元,使衛生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從去年起省級財政每年新增投入1.6億元,對欠發達地區的村衛生站每年補貼1萬元。全省各級財政補助經費13億元,支持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加農民達3048萬人,覆蓋到所有的縣、鎮和96%的行政村。
隨著廣東全省的煤礦關閉和煙花爆竹產業全面退出市場,各類事故件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四項指標大幅下降。同時,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廣東改革開放早,社會轉型早,各種矛盾暴露早,經濟相對發達,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社會管理難度大。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積極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構建社會管理的新格局,社會治安形勢明顯好轉。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廣東,已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新起點。
總結幾年的工作實踐,廣東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體會是“六個注重”。即注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注重增強發展后勁和提高發展質量;注重分類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重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推動全局;注重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注重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面對依然在一定程度存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壓力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問題,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正確處理好“六個關系”。即正確處理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關系;正確處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正確處理外源型經濟與內源型經濟的關系,促進外源型經濟由大到既大又強、內源型經濟由小到大的轉變;正確處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推進和諧廣東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努力為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支持和環境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指出:要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更加主動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正確把握好經濟發展“好”與“快”的關系。注重在結構優、效益好、后勁足、活力強的前提下,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努力把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推動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