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一體化”的商業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簡稱EPC)指的是,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以契約形式約定節能項目的節能目標,節能服務公司為實現節能目標向用能單位提供必要的服務,用能單位以節能效益支付節能服務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潤的節能服務機制。其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
“我們做的是把節能產品、技術與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為企業制定節能方案、節能目標等。”在東營軟件園,東營同和節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閆永喜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更多的是像集成服務商,眼中不但要有市場上的產品、技術,更要關注針對企業開展的服務。閆永喜曾在工業企業里工作過,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很多企業在白白浪費鍋爐蒸汽,也了解到清華同方有相關的余熱回收技術,于是他開始奔走在技術提供商與企業之間。“一開始太難了,很多企業意識不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閆永喜舉例說,有的企業生產一條輪胎用掉88公斤蒸汽,而有的竟然耗費120公斤蒸汽;更司空見慣的是,進入到生產車間,溫度高得工人們受不了,“這很有可能就是發熱管道連基本的保溫層都沒有包裹,熱量白白散失在空氣當中。”閆永喜拿出一個EPS(膨脹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建筑模塊介紹道,“這種雙層建筑材料將混凝土、鋼筋包裹在其中,比磚墻保溫效果好很多。”實際上,為了增強競爭力,閆永喜和他的團隊也自主研發了一些節能技術,其中,對中央空調不采用壓縮而實現制冷的技術研發已申請專利。“做我們這一行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很好的耐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在閆永喜看來,一個人或者一家企業有資格去買資源,但沒有資格浪費資源。雖然有的企業看不到能源管理的回報,甚至對其不以為然,但閆永喜相信,隨著相關政策規定的落地,像他們這樣的集成服務商會大有可為。
服務項目建設——全程“監控”能耗與環保
為項目建設提供一系列咨詢、評估服務是節能環保服務業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項目開始前的價值評定、判斷與提出對策,還是項目運作過程中的能耗、環保的管理等,節能環保服務業都能為項目清潔運行起到把關的作用。
“公司在許多城市開展環評服務,我們感覺東營在環評各個環節做得是很好的。”一家環評公司駐東營分支機構負責人說,東營的環評做得非常嚴格,公司在為項目做環評時必須非常嚴謹。該負責人表示,環評環節很多,要經過分析、審批、公示、公眾參與、座談等。“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公眾參與環節,這一環節規定要在項目影響范圍內抽取不低于10%的人數進行。”
“節能環保服務在我們業務中占到一半左右,跟合同能源管理不同,我們是單純地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希望在企業項目建設與政府部門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山東黃河三角洲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咨詢部總工王玉臻為記者翻看近幾年公司參與的東營項目建設名錄。“像2013年我們成功為我市一家大型企業集團做的能源管理體系方案可以稱作是‘得意之作’。”王玉臻笑著說,方案評審通過后,咨詢公司還得為企業培訓員工、建設能源管理體系付出一番辛勞。據了解,為了嚴格市場準入,保障工程咨詢質量,國家發改委在2011年發布《工程咨詢單位資格認定辦法》。辦法規定,工程咨詢單位資格等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作為我市本土企業具有甲級資格認證的企業,山東黃河三角洲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吸引了數十位專業人才。 “現在這一行人才缺口比較大,每個專業領域都需要配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王玉臻說。
“雙清”領域——產業園里的新天地
如今,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各類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快速流動,國際技術轉移活動日趨活躍。企業間技術許可、跨國技術并購、跨區域創業、他國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的技術轉移活動蓬勃興起。
“企業的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不僅大型企業,一批中小企業也在積極尋求通過國際技術轉移來加快發展。”山東科匯清潔技術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認為,國際技術轉移給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與國際先進水平、先進理念、先進模式同步的機會,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商機。
在東城東八路東,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產業園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在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劉敏向記者介紹了產業園與節能環保服務業的契合點。
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產業園是2011年第22屆中美商貿聯委會的重要成果。中美雙方協商確定在我市建立“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產業園”,鼓勵中美兩國清潔能源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對接與合作。產業園將是中美兩國企業開展清潔能源和傳統能源清潔化合作的重要平臺,為中外企業提供展示技術和產品的窗口,也能為企業發展提供孵化、加速服務和創新支持,是開拓中國清潔能源市場的橋頭堡和重要門戶。
“產業園分清潔能源和傳統能源清潔化兩大產業集群。”劉敏說,在“雙清”領域,像是分布式能源、節能建筑與設計、智能電網、頁巖氣、清潔交通、清潔煤炭等產業方向都將在產業園里得到展示與推廣。“在東營能有這樣一個清潔技術轉移、清潔能源展覽展示及清潔能源創新的平臺,是我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新興行業”的說法多見,“新需”的說法迄而未見。文中該詞加引號,以示特定稱謂與文章傾向——記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