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哪些區域是市民家庭出行碳排放高值區域?華東理工大學楊上廣教授對此開展了調查研究。日前公布的結果顯示,從市中心向外看,家庭出行碳排放值在空間上呈現倒“U”形曲線,即核心城區和遠郊區是碳排放低值區(碳排放值小于1005kg/年的區域),近郊區是高值區(碳排放值不小于1005kg/年的區域)。家庭是否擁有機動車及住房形態成為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1 區位出行距離與方式差異較大
上海在不同的城市區位,市民的職業地與居住地間距離(以下簡稱職住分離)有較大差異。調查數據顯示,上海職住分離空間距離平均值為28.01km。近郊區居民的職住分離距離值最為突出,工作地與居住地的平均距離為38.44km;邊緣城區與遠郊區居民職住分離平均距離接近,均為18km左右;核心城區居民的職住分離距離值明顯較小,僅為9.17km。這意味著,近郊區居民的平均上班通勤距離(單程)是核心城區居民的4倍,是邊緣城區和遠郊區居民的2倍。
此外,上海家庭居民平時日常出行方式呈現出“一分為三”的態勢,即步行/自行車、公交車/單位班車、自駕車的比例相差不是特別懸殊,其中上班通勤與購物娛樂的出行方式有一定差別,居民上班出行對機動車的依賴度較大;城市不同區位居民出行方式選擇呈現出一定差異。中心城邊緣及郊區居民上班出行對公共交通的依賴度較大,核心城區與近郊居民上班出行選擇自駕車方式的比例較大;各區位家庭的購物娛樂出行方式選擇呈現與上班出行方式選擇不同的特點,邊緣城區步行/自行車比例高,遠郊區自駕車比例高,核心城區與近郊區主要依靠公共交通。
2 碳排放呈倒“U”型空間分布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以年為單位的上海城市交通碳排放中,公共交通占比4%,小汽車、摩托車、出租車合計占比96%,汽車成為上海城市碳排放的首要因素。
各區縣中平均家庭出行碳排放值,原盧灣區最低,嘉定區最高,大部分區縣碳排放值分布在1000kg/年~1600kg/年。碳排放值最高的四位依次是嘉定區、青浦區、浦東新區、松江區,均位于上海郊區。最低的四位依次是原盧灣區、奉賢區、金山區、閘北區,區位特征差異較大。
原盧灣區位于上海市核心地段,交通便利,而奉賢區、金山區則屬于上海較為偏遠的地帶,居民遠距離通勤概率不高,因此反而降低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
上海碳排放高的點出現在近郊區的頻率較中心城區和邊緣城區高,如位于黃浦江東面的浦東新區出現了多處高值點。而碳排放較低的點則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區的黃浦區、原盧灣區、靜安區。以及部分遠郊地區,如奉賢、金山等。
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現如下空間格局:一是出行碳排放高值區呈環狀分布于近郊區。上海近郊區有許多大型商品房基地,是上海人口遷入區和人口密集區,而這些人群的工作地區卻主要在中心城區,形成了長距離的通勤。
二是從市中心向外看,上海家庭碳排放值呈現倒“U”形曲線。核心城區和遠郊區是碳排放低值區,近郊區是高值區。
三是出行碳排放最高值點集中在嘉定工業園—安亭鎮片區,其次是寶山區月浦鎮片區,浦東機場片區,浦東惠南鎮—新場鎮片區,松江九亭片區。
據楊上廣分析,上海市家庭出行碳排放區域空間自相關存在以下特征:高值點的聚集與家庭總碳排放高值聚集區域相比發生擴散,主要呈環狀分布在近郊。尤其浦東新區高—高聚集區域增多,金橋、川沙、合慶、周浦、惠南等幾個城鎮,地處上海東北角,既是上海近年來大型居住社區主要選址點,也是大量外來人口居住點。交通設施尚未完善,以黃浦江為界,許多人居住在浦東,工作地卻在浦西,造成居住地與工作地分離。
3 住房與汽車是出行碳排放主要影響因素
為進一步探討社會經濟因素對家庭碳排放的影響,調研對16個不同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住房面積、住房形態、家庭是否有汽車、人口4個因素與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量相關關系較為顯著,相關系數分別為0.099,0.138,0.311,0.115(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而家庭收入、就業單位、年齡結構等因素與出行碳排放量的相關關系卻不明顯。
調研結果表明,上海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是否擁有家用機動車和住房的形態。其中是否有家用機動車是出行碳排放的最顯著因素。家用機動車的碳排放量為地鐵碳排放量的113倍,是公交車排放量的16倍。家庭使用機動車出行,必然使出行的碳排放量顯著提高。
住房形態則綜合反映了上海市家庭住房特征。住房形態為平房的居民傾向于公共交通,出行碳排放值較低。而上海市中低層和中高層的住宅形態較多地集中于近郊,由于交通不便促使部分居民選擇私家車出行。獨立或聯排別墅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從舒適性角度考慮可能會更多地使用機動車出行,進而提高了家庭出行的碳排放值。
4 疏散城區資源、優化公共交通是減排之道
按理說,公共交通作為最低碳的出行方式之一,能滿足大部分居民的通勤需求,但相當比例的居民不愿意選擇公共交通。一方面,公共交通等車時間過長、換乘不方便;另一方面,公共交通存在速度太慢、擁擠、價格不合理和車站距離太遠的問題。對于不少居民來說,在對通勤方式的選擇上,若有住家直達工作地的公共交通,且舒適性強則很有可能放棄私家車出行。因此,如何建立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體系是構建家庭低碳出行的重要策略。
當前,上海居住開始郊區化,但就業、醫療、教育等資源仍然集中于中心城區,造成了資源配置與居住空間的不匹配,形成了長的出行時間和距離以及出行的高碳排放。未來上海市應重點疏解核心、邊緣城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在新城高標準配置優質公共資源,形成多中心、多節點的空間模式;應鼓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快速軌道交通等低碳交通體系;在完善市內軌道交通的同時,應加強中心城區軌道交通向郊區延伸;應加強地鐵站點與公共汽車的順暢換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