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企業曾經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大戶,而走進華電龍口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卻是環境優美、空氣宜人,讓人感覺不到這里是有4臺機組、總裝機容量88萬千瓦的山東骨干發電廠。經過在環保節能領域不斷探索,如今,華電龍口公司改造所有的發電設備,使所有機組都達到國家污染物排放新標準,成為名符其實的“綠色電廠”。
采用綠色科技實現污水零排放
31年,是華電龍口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的厚度。10.6億元,是這個公司節能減排環保改造的投入。“不環保,不發電。”這是記者在華電龍口公司采訪時聽到員工們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根據《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有關環保標準要求,對我公司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是200毫克/立方米,可是我們大修改造的環保目標是,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不大于100毫克/立方米。”公司生產技術部環保工程師呂茹介紹,這是近年來該公司在每臺機組大修前必作的要求。“藍天白云”牽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也牽動著華電龍口公司的心弦。為此,公司多方調研,采用先進的綠色科技,制定改造方案,并砸下重金,進行煙氣脫硝環保改造。
2014年,該公司投入2.7億元,對4號機組和5號機組進行脫硝、電除塵改造和脫硫增容改造、取消脫硫旁路等環保改造,實現“一年雙投”。至此,該公司完成全部4臺機組的脫硝環保改造,年可減少煙塵排放1440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77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7900多噸,為“藍天白云”行動助力。
天更藍,水也要更清。華電龍口公司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在節約用水、污水處理等方面做足功夫,實現了污水零排放。2000年,該公司即投入600余萬元,采用當時最為先進的微生物凈化處理技術,建成了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0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將公司內部產生的生產廢水和在2公里外的職工家屬區的生活污水,經過沉淀、凈化后,達到工業用水標準,并輸送到電廠的各個角落,用于循環冷卻補充水、沖灰用水和工業雜用水等,每年可節約工業水13多萬噸,多年來,已循環利用污水近200萬噸。通過綜合利用措施,從而使得廢水達標處理率達到100%、廢水循環利用率達到100%,公司也被山東省政府評為全省資源節約先進單位。
持續改革創新走出節能降耗之路
華電龍口公司深諳“最小消耗、最大價值”的資源節約之道,以創新為路徑,持續優化改進、內部挖潛、優化流程、完善機制,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節能降耗之路。
呂茹介紹,公司4臺機組均為國產20萬千瓦機組,與30萬千瓦以上大機組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即煤耗高、經濟性差。但是,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機組能耗已達到并超過國產30萬千瓦機組的水平。其中的4號機組自加入中國華電集團以來,已連續3年成為華電集團中同類機組標桿煤耗機組。在2013年,其4、5、6號機組參加了全國火電機組能效對標競賽,囊括了20萬千瓦級純凝機組的前三名,成為同類型機組的翹楚。
無論是全國首家集資辦電企業,還是山東省首家廠網分開改制試點企業,在華電龍口公司,從來不缺乏的就是創新精神。1999年,在全國電力行業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不少企業在觀望徘徊的時候,該公司即投入“大手筆”進行發電機增容改造。當時,不僅在山東電力是首家,在全國電力行業也開創了“先河”。
說起“創新”,也不得不提該公司的脫硫低壓省煤器。該項技術也是創國內同類機組技改的先例。2009年,當國內很多電力企業還不知脫硫低壓省煤器為何物的時候,該公司就率先在脫硫增壓風機和吸收塔之間的煙道上,增設了脫硫低壓省煤器。加裝投產后,在機組滿負荷運行時,單臺機組的供電煤耗降低約4.4克/千瓦時,年可節約脫硫用水35.8萬噸。
投身清潔能源改寫龍口無風電歷史
2013年7月10日,華電龍口風電項目獲得山東省發改委核準。
2013年2月14日,該風電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2014年5月20日,升壓站綜合樓完成封頂。
2014年7月22日,第一臺風機主機設備開始吊裝;
2014年12月26日,全部29臺風機順利并網發電……
一連串的時間記錄著華電龍口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建設華電龍口風電項目的步伐,也正改寫著龍口地區無風電的歷史。
龍口濱臨渤海,且地處膠東丘陵地帶,風資源豐富。眾所周知,風電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可是在當地,風電建設一直處于空白。近年來,華電龍口公司將加快推進風電項目建設作為綠色轉型、結構調整的一個突破口。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有一個風電項目投產運營,另一個風電項目的建設也正加緊進行。
在火電項目方面,公司積極響應國家“上大壓小”產業政策,主動關停了2臺11萬千瓦機組,利用現有關停機組拆除后空出的場地和廠前區存量用地,結合地處坑口電站、港口電站和路口電站的地域優勢,積極爭取四期工程2臺66萬千瓦的大容量、節能、節水的環保型供熱項目,以滿足減排環保要求、龍口市西城區居民供熱需求和山東電網及煙臺電網負荷增長的需要。目前,該四期工程項目成功列入山東省2015年發展規劃,取得山東省發改委“路條”,項目推進取得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