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介紹:“‘十三五’目標應該是‘天花板’,使勁跳起來夠一夠才能完成。要制定這樣的目標,對全社會來說才有意義。否則的話,對全社會的強化力度就不夠了。”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在即。五年接著五年,國民經濟伴著一個個“五年規劃”蓬勃發展。在過往的五年,經濟增長不再以綠水青山為代價,人們的關注點也從GDP轉到了更廣闊的地方。節能減排早已不再是口號,而變成一份份數據展現在人們面前。
截至目前,上海、浙江、黑龍江等多省市均宣布提前實現“十二五”節能指標。從全國范圍來看,今年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指標已無懸念。按照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6%,年均計劃降低3.4%。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單位GDP能耗實際分別降低2.01%、3.6%、3.7%和4.8%。今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實際又下降了5.9%。不少專家測算,到2015年底,“十二五”單位GDP能耗可能要累計下降18%,大幅超過16%的目標。
節能減排指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由于多地方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近期關于“十三五”節能減排目標將會調高的呼聲不斷涌現。就此,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十三五”節能減排預計實現的各項指標還未公布,調整一說并不準確,但未來節能減排指標的確將進一步完善。
回顧過去,節能減排起始于“十一五”規劃,經過“十二五”規劃完善,十年走來,已初步建立一套衡量節能減排的指標體系。“十二五”期間,關于資源環境的約束性指標增加到7個,包括單位GDP的碳排放下降17%,單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1.4%,此外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0%,而隨著霧霾的出現,很多地方又進一步把PM2.5作為重要的控制指標。
然而戴彥德指出,節能指標還要進一步完善,當前指標不盡合理。“以單位GDP能耗下降指標為例,雖然能夠完成,但不完全反映實質能源效率提高的數值。單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一次能源供應總量與GDP的比率,是一個能源利用效率指標。由于經濟增長速率的下滑,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放緩,一次能源消費也隨之減少,GDP指標變得很容易完成,不能夠真正反映我們實質的能源效率。反映實質能源效率應該有配套的指標。從單一指標,到幾個指標,再到一套指標體系,‘十三五’應根據‘十一五’、‘十二五’的情況來完善整體指標體系,強化節能。”戴彥德說。
其實,節能指標不單是節能的問題,它還是一個轉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戴彥德介紹:“‘十三五’節能減排應該制定較高一些的指標,不能夠輕易就完成,各地方應該是努力去完成。‘十三五’目標應該是‘天花板’,使勁跳起來夠一夠才能完成。要制定這樣的目標,對全社會來說才有意義。否則的話,對全社會的強化力度就會不夠。”
兌現國際減排承諾壓力不大“十二五”期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節能減排,在各方面努力下,目前取得了積極成效。與5年前相比,我國節能減排發展的形式已經好了很多。2014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要完成“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減排目標,并已對國際承諾。“十三五”恰逢中國減排兌現承諾的最后五年,以“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的發展態勢,這個目標是可以輕松完成呢?還是需要克服很大困難呢?
對此,戴彥德認為,由于“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就對外承諾的減排指標而言,壓力并不是很大,預計“十三五”期間也能夠順利完成。
其實,完成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以及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要求,“十三五”(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只需要下降13%,單位GDP碳排放下降14%或15%即可。
然則,面對“十二五”減排任務的超額完成,人們對“十三五”期間節能減排是否會松懈心存疑問。在此前之,在“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十三五”規劃不可能在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方面“放水”。
面對“十二五”的優秀答卷,我們有理由相信,國際承諾如約兌現。
能源仍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抓手1980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剛超過6億噸標準煤,2000年上升到14.5億噸標準煤,2013年提高到37.5億噸標準煤。中國GDP占全球的12%左右,但是能源消費量卻占全球的22%左右,碳排放量接近占全球的30%。做好節能減排,未來能源仍舊是著力點。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戴彥德認為,目前要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也能源,敗也能源。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根本上就是能源問題。把能源問題解決了,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就可以實現了。能源要從源頭上去控制。
戴彥德指出,中國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承諾,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潛力挖掘出來,排放源就相當于減了20%。“大家一定要統一認識,環境問題既要末端治理,更要源頭控制。”戴彥德解釋道,“末端治理是脫硫、脫硝、水處理等,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耗能,還增加了企業的成本,所以比較難進行。末端要做,但更重要的是源頭控制,企業的排放源減少,治理更加有效。要充分認識治理環境問題,應源頭控制,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治標,源頭控制是治本。”
“十三五”期間,中國GDP增速已經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都進入新的階段,經濟轉型、能源轉型還面臨著很多困難,要妥善處理好資源環境和碳排放約束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過去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在源頭上,能源造成的浪費非常嚴重,所以潛力非常大。‘十三五’期間,節能減排仍然要將源頭控制作為重點問題來抓。”戴彥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