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在電煤市場價瘋漲之時,年初簽訂的合同價早已成為一紙空文,除了中國神華(601088)和中煤能源(601898)等大型央企外,其他中小煤企的合同均是參照市場煤價。
業內普遍認為,明年煤炭供需平衡較為寬松,是推進煤電價格改革的大好時機。
對此,王爽的看法是,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但目前真正實施尚有難度,仍缺乏改革的配套機制,如目前由電網公司承擔的配、供電服務(零售環節)尚未分拆出來形成有效競爭,凡此種種皆是阻力。
煤電雙方為何總是頂牛
相對于煤炭方面的“價格聯盟”來說,這次電力陣營顯然有些被動。但一向保持強勢地位的電力端,在電廠電煤庫存普遍儲備充足,加上今年經濟形勢趨于惡化的情況下,今年依然保持了一貫強硬的態度。一位電力企業代表表示,如果重點合同煤價再次上調,電企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當前電力虧損狀態并未根本扭轉。今年以來,國家上調了2次電價,每度4分錢。目前,煤價已回到年初水平,電廠因電價上漲而獲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電廠仍然只是微利狀態,難以迅速扭虧為盈。”山東滕州新源電廠副總經理葛林法說。
但中國煤炭運銷協會負責人表示,當前電企庫存最多不過兩個月,頂多能撐到春節后。屆時,政府讓電企發電,電企遲早要回來找煤企。如果煤企一旦因沒有合同而斷供,雙方只好一月談一次了。其實,根據歷年的煤炭供求實踐,即使供求雙方簽訂了煤炭合同價,但真正決定電煤重點合同價格的,還在于未來煤炭的供需形勢。煤企和電企價格談不攏,根源在于電價沒有放開,煤價放開了,這就是牽涉到國家體制的問題。
“電企是國企,虧損了可以找國家,但電企和煤企是市場關系。以現在的煤價,電企沒辦法解決盈利問題,所以只好拍拍屁股走人了。”這位負責人說。
其實,對于電企的虧損,除了電煤價格快速攀升之外,電企本身問題也很多。“五大電力占了電煤市場的約50%,別的地方電企都簽了,說到底還是電企自身的問題。別人發電能賺錢,他們怎么就不能賺錢了呢?”上述負責人表示,電廠內部的機制,要做調整。國家大包大攬,監管也不到位,根子在于壟斷。
煤電之爭如何加以破解
為破解市場煤、計劃電之間的矛盾,我國制定了煤電價格聯動機制。但今年以來,市場煤炭價格翻番,電價調整卻一再滯后。中國煤炭運銷協會負責人表示,煤電價格聯動是一個好的機制,但現在卡在電價的調整上,國家考慮到對CPI的影響很難輕易放開。因此,煤電聯動機制應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聯動關系,要兼顧到煤企、電企各自的利潤空間。
今年夏季電荒是一個極端局面,但它反映了必須進一步規范國內煤炭貿易秩序的必要性。每年的煤炭訂貨會之后,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簽訂的合同難兌現。一位煤企負責人說,一些地方的煤炭企業雖在訂貨會上簽了合同,但在煤價高漲時真正兌現率不到一半,其余全部按照市場價賣給了其他急需用煤的企業。還有的煤企,簽訂的都是“有量無價”的合同,一年內竟然可以調價七八次,這樣的合同簽了也沒有用,電力企業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因此,業內建議國家加強對煤炭資源的掌控能力。山東電網電力交易中心主任程旭東認為,造成今年全國性“電荒”的表象是煤價上漲和運力不足,但根源在于電力體制改革滯后,國家能源宏觀調控乏力,對全國能源發展戰略缺乏統一規劃,對煤炭行業失控和放任。由于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替代性較差,所以一旦煤炭出現問題會影響深遠。為此,業內人士建議國家繼成品油稅費改革之后,進一步規范煤炭等能源市場,加強對煤炭價格的掌控能力,加快電價形成機制改革,并考慮籌建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同時,明確輸煤與輸電并舉,加快國家特高壓電網建設,使國家電網在更大范圍內成為全國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另一有效平臺。
業內人士認為,煤、電行業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大局穩定的重要行業。從根本上看,煤、電企業并不是矛與盾的關系,而是相互依靠的市場關系。如何實現互利雙贏,保持長遠的合作利益,應成為雙方談判的基礎。當前,為緩解電煤緊張、煤價上漲所帶來的經營壓力,國內發電集團紛紛投資、入股煤炭行業,煤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