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造成這些天氣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卡西姆·阿斯拉爾:北半球冬季的極端氣象(歐美和亞洲的嚴寒)和北極的變暖都與大范圍的大氣干擾有關,這又與北冰洋、北大西洋濤動,以及北半球大氣流的“阻塞事件”讓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模式靜態有關。
歐洲和歐亞地區在這個夏季的極端炎熱和干旱、巴基斯坦在季風季節遭遇強降雨,也和大氣層的“阻塞”有關系。它有效地阻隔了俄羅斯的熱力散發,也阻擋了巴基斯坦的濕氣揮發,將它們“鎖”在特定的區域,讓這些熱和濕氣變得更加強烈。
至于其他的極端氣象發生原因就比較復雜。很難將一個單一的極端氣象事件歸結于氣候變化。但是要指出的是,氣候科學家們確實預測極端氣象事件會增加,尤其是極端炎熱事件,這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2010年有望進入史上最熱年份的前三甲,并且可能成為最熱的那一年。
單一寒潮難歸因于氣候變化,預計高溫更頻密、寒冷頻率會降低
記者:像最近歐洲出現的大范圍寒潮天氣,是否說明全球變暖的趨勢正在變緩?
卡西姆·阿斯拉爾:難把一個單一的極端事件歸因于氣候變化。目前歐洲正在重復著和前一年冬季差不多的氣候條件,上面已經說到過。它是復雜的大氣現象的結果,也是與北冰洋和極地地區變暖的因素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WCRP(全球天氣研究計劃)研究每一個事件,希望弄明白發生的原因以便我們能造出一個計算機模型,讓未來的預測更加精確。
記者:您提到WCRP利用電腦模型研究預測今后50年至100年大氣變化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形式等,那么目前電腦模擬出來的場景會有多惡劣?
卡西姆·阿斯拉爾:早在1990年,氣候模型已經預測到在一個變暖的地球上將會出現更強和更頻繁的極端氣象事件。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首份評估報告稱,高溫事件的出現頻率在未來將更頻密。寒冷事件在當時預計出現頻率會降低。空氣流動的不斷變化和它覆蓋范圍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也有所涉及,但是報告認為難以預測。
今年極端氣候事件尚難預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減少極端天氣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深入專題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