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自2006年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后,對光風電采取了上網電價的辦法,光伏發電則被排除在外。為啟動國內市場,有關部門于2009年啟動了“太陽能屋頂計劃”和“金太陽示范工程”,并在西部光伏電站建設中采取特許權招標制。這些扶持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光伏市場,但畢竟“僧多粥少”,對“九成以上出口”的格局改變不大。
趙玉文指出,光伏產業市場啟動速度太慢,市場和產業不協調,造成內需嚴重缺乏,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1元上網電價”揭開新篇章,九成以上出口的歷史有望改寫
這是一個國內光伏企業期待已久的驚喜:8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產、國家發改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下同);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省(區、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當前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降、模塊化使電站建設速度提高的情況下,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無疑將成為加快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的重要“推手”。
“‘1元標桿上網電價’的出臺,開啟了光伏產業國內市場開發的新篇章。” 昌雷認為,從產業規律看,隨著這一政策的出臺,光發電上網率必然會增加,產業會更加成熟,價格回歸到合理水平是必然的。
但他同時指出,“通知”沒有重視“東西不均”的問題:不同地區的日照時間不同,所產生的效益是不一樣的。例如,青海的平均日照時數為每年3000多個小時,而山東則是2600個小時;同樣一個光伏電池板,青海1瓦光伏電池可發1.629度電,在山東只能發1.23度電。“產出效益不一樣,補貼也應該不一樣。差異化規定對光伏產業在全國的發展更有意義。”
“無論怎么說,標桿上網電價的出臺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趙玉文認為,這是我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光伏發電有望快速實現規模商業化,“九成以上出口”的歷史將會改寫。
“去年我們國內的銷量只占總產量的5%,今年的目標是超過15%。”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說,“隨著國內標桿上網電價辦法的實施、完善,普通百姓用上光伏發電的時間應該不會太遠。”
鏈接
太陽能光伏技術(Photovoltaic)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技術,其核心是可釋放電子的半導體物質。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是硅。地殼硅儲量豐富,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太陽能光伏電池有兩層半導體,一層為正極,一層為負極。陽光照射在半導體上時,兩極交界處產生電流。陽光強度越大,電流就越強。太陽能光伏系統不僅只在強烈陽光下運作,在陰天也能發電。
早在1839年,法國科學家貝克雷爾(Becqurel)就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后來被稱為“光生伏打效應”,簡稱“光伏效應”。1954年,美國科學家恰賓和皮爾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首次制成了光電轉換效率為4.5%的單晶硅太陽電池,誕生了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實用光伏發電技術。
此后太陽能光伏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規模持續擴大。在1990—2006 年這十幾年里,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增長了50 多倍。隨著全球能源形勢趨緊,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一種可持續的能源替代方式,于近年得到迅速發展,并首先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德國和日本,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
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EPIA 預測,太陽能光伏發電在21世紀會占據世界能源消費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而且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占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占比也將達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總能耗的5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總電力的20%以上;到21世紀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將占到80%以上,太陽能發電將占到60%以上。這些數字足以顯示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領域重要的戰略地位。
根據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陽能電池還可分為:晶硅太陽能電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陽能電池、聚合物多層修飾電極型太陽能電池等。目前應用最廣的是晶硅太陽能電池,包括單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薄膜電池3種。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