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最新一期《新世紀周刊》封面文章《劣油兇猛》的報道,經國務院批準,南京原本計劃從今年1月1號起,讓該市道路上行駛的車輛陸續“喝”上國四標準的汽油和柴油,但事與愿違。截止9月15號,南京市公園路加油站的價格牌上,仍然只列出國三標準汽油的價格。圍繞著油品質量升級的博弈,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似乎并沒有本質的好轉。提高油品質量,究竟是技術的難題,還是成本的尷尬?而油品質量提升所帶來的成本,究竟該由誰來買單呢?請聽中國之聲記者對《新世紀周刊》記者崔箏的采訪。
記者:根據規定,中國的輕型汽油車排放的國四標準已經于今年的7月1號開始實施了,但是相應的汽油的標準實施期間卻是2014年。于是像南京這樣就是說遲遲用不上國四標準汽油的事情其實在國內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時間差,石油化工類企業對此有何解釋?
崔箏:這個時間差是我國油品質量標準整體滯后于汽車排放標準的一個體現。事實上不只是國四標準,在過去的十年中在實施國一、國二、國三標準的時候,汽油標準都比汽車標準滯后了一年半到兩年不等的時間。
我們采訪到的專家表示,原因之一是在整個的油品質量博弈中,環保部門和汽車企業的代表力量比較弱。因此有人認為,國家標準被石油企業壟斷了,而主管環保和減排的環保部在這個問題上卻是有責無權。我們采訪到一位來自于石油企業的人士認為,中國油品質量的拖延一部分原因在技術上,另外一部分原因在價格上。
記者:我們常常聽到說一個事情很難,總是說因為這里面有難以攻克的技術問題,現在石化企業也說油品質量提升總是滯后是一個技術難題,我們想知道說事實上這個技術是不是特別特別的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崔箏:我們了解到目前技術上的困難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石油企業所使用的原料油基本上都是重脂油,本來含硫量就比較高,質量比較差。另一方面安裝脫硫裝置等這些油品升級的設備耗資比較巨大,然而技術上確實存在難點也不應該成為石油企業的借口,因為這些技術困難并非無法解決。比如說以南京為例,國四汽油的一再推遲就不是技術問題。
有媒體公開報道,說是給南京地區提供燃油的金陵石化已經具備了生產國四汽油的實力。除了石油企業在宏觀層面降低成本之外,在石油系統的基層加油站等,油品質量也因為控制成本而大打折扣。我們采訪中了解到,近幾年石油企業對外采購的油品比例逐年上升,而對外采購的油品質量的鑒別和把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像加油站常常需要將品質相對穩定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出產的汽柴油和民營鏈廠所生產的不太合格的汽柴油進行調和后再出售的行為,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行為。
記者:既然問題的關鍵是在成本上,那么就在于由誰來承擔這個成本。據貴刊的了解,國外的成本是如何分攤的,國內目前看分攤機制是怎么樣的?尤其以此為理由來提價是不是合理呢?
崔箏:我們采訪中一位來自于石油企業的人士告訴我們,在國外油品升級的成本由國家稅收、生產者也就是石油企業和消費者三方面共同承擔。然而現在在中國,雖然沒有明確的價格政策指出油品升級的提升需要消費者附加多少錢,但實際上以93號汽油為例,在北京,已經開始使用國四汽油的地方,93號汽油比其他地方要貴4到5毛錢。在我們的采訪中也了解到現在我們國家稅收沒有針對油品質量升級的減免,所以現在這個成本在中國是石油公司和老百姓對半分。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油品升級的成本不應轉嫁給消費者,實際上用于保護公共健康的這些投資是油企的責任,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應該保證的,而且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油企都足夠有實力,他們能夠負擔起這樣的投資。我們采訪中很多位專家曾經表示,中國的成品油價格機制確實存在問題,而且國內的石油企業在煉油這一塊確實是虧損的,但是油企不能簡單的以此推卸責任,因為國內油企的煉油成本降不下來,可能與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自身管理方面息息相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