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至17日,第8屆“柏林亞太周”活動在德國柏林舉行。在活動之一的“水論壇”上,中國代表李坤剛作了關于“中國水資源管理與防洪抗旱減災”的專題演講,其中涉及的有關中國水利大發展可能帶來的國際合作機遇引起了主辦方和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相互了解是合作的前提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來自中國水利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李坤剛副主任表示,經過多年的豐富和完善,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套明確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和防洪抗旱減災工作思路,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關于這些基本情況,大多數的外國人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國外的水利專家也只是通過媒體等渠道了解一部分信息,一般不是很全面,更不夠具體。
正因如此,李坤剛在他的主題發言中首先用翔實的數據說明了中國在水利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如降水時空分布嚴重不均,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偏少,水與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匹配,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嚴重,河湖污染問題較多等等。然后他從8個方面系統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推進水資源統一管理和防洪抗旱減災工作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從10個方面簡要介紹了未來10年我國將著力推進的一些水利相關工作情況。
曾留學荷蘭的李坤剛用流利的英語和精彩的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熱烈的掌聲,中國未來水利大發展的美好前景也深深吸引了聽眾。演講結束后,李坤剛被熱情的聽眾團團圍住,競相咨詢更詳細的情況并索要名片和相關資料,每個人都想緊緊抓住與中國合作的潛在機遇。而論壇主辦方鑒于與會者的熱情也臨時決定邀請李坤剛參加“柏林亞太周”的商務人士交流會。對此,李坤剛表示,走出國門來宣傳中國在水利方面的成就和挑戰是十分有意義的事,一方面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學習借鑒。
中國的發展帶來廣泛的合作前景
關于中國的水利發展情況,李坤剛向記者介紹說,2011年年初,中央下發一號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7月又召開了中央水利工作會議進行部署,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而且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以及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李坤剛表示,為落實關于水利改革發展目標,水利部已經制訂了明確的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減災工作計劃,正全力推進有關工作。
例如,在管理方面,將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在建設方面,將加強防洪工程體系薄弱環節建設,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推進節約用水和高效節水灌溉,開展水土保持與水生態環境治理等;在綜合方面,將努力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改善水資源統一管理和防汛抗旱指揮調度支撐手段,推進水利信息化和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建設。
李坤剛說,未來10年是中國水利大發展的10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高度重視,相關投入和項目也將大大增加。從整體上看,我們還有向國外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中國也歡迎國外有興趣的國際機構與中國開展國際合作。相信在水利信息化建設、節約用水技術與管理、污水處理技術與管理、山洪災害防御等方面會有廣泛合作前景。
合作應當具體項目具體分析
李坤剛介紹說,會議現場好多位與會代表主動找來,表示他們有很好的產品,希望了解更多的合作可能,這說明他們很想參與中國的水利建設;而另一方面,中國也有這方面的愿望和需求,中國水利信息化建設今后一段時間將大發展。
目前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將進行第二期工程,而在這方面國外有好的產品和技術。另外,在污水處理方面,國外的技術也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的城市在快速發展,用水量在增加,污水處理也必須跟上。此外,我國每年洪澇災害中死亡人數三分之二與山洪災害(包括滑坡和泥石流)有關,因此,我們在增強洪水的預測、預報和預警能力,減少山洪災害損失等方面都可以開展更多的合作。
不過,李坤剛也表示,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防汛抗旱減災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前沿的設計理念和最新的產品已經在中國得到應用,因此,國際合作應當具體項目具體分析,在合作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
一個簡單的例子,德國由于河流水位變化不大,地下水的水位高等原因,可以采用沙壩過濾的方式來進行飲用水取水前的第一道凈化。這一設計理念很好,可以節約凈化水的成本,但是不能簡單照搬到中國。中國很多河流水位較高,如果在靠近堤壩的地方挖井取水,很可能會帶來管涌等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