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原油震蕩回落,多家機構監測的三地原油變化率均跌至2%以下,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漸行漸遠。在此利空消息以及春節預期需求下降、運輸受阻等因素的影響下,南方柴油供應延續緊張局面,短期內難以緩解。(12月22日《經濟參考報》)
上述材料論述過于籠統,大家可以從全國近300座社會油站及近350座主營油站柴油在營情況跟蹤統計數據中略知一二:這些加油站中,20%的社會油站在超價銷售,17%的社會油站及13%的主營油站限量加油,13%的社會油站及8%的主營油站出現斷油現象,7%的主營油站出現排隊加油現象。筆者身處蘇南,能真切感受到加油者焦灼的等待心情,他們不怕排隊,可問題是即使排上了,也沒有油。南方“柴油荒”真是愈演愈烈,究竟產生這種現象的癥結何在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加油站前期儲油供過于求,致使無利可圖,后期減少了儲備量。我們都知道,無論石油供應商(中石化或是中石油),還是其他分銷商(社會加油站或是主營加油站),他們遵循的都是利潤最大化原則。但由于受到全球經濟萎靡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大跳水,導致國內石油滯銷,恰巧在這個時期供求關系的平衡點上,銷售價格低于了其邊際成本,石油經營者無利可圖,甚至是賠本。減少儲備量,以免受到更多損失,也就理所當然、順理成章了。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壟斷的低效率這一不爭的事實了。試想,如果石油產業是一個存在著很多競爭者的產業,就必然會存在大量的行業投機者,那么社會大眾根本就沒有必要為加不到柴油而發愁,自然也就不存在“柴油荒”這個問題了。
工業需求大幅下降使得加油站無利可圖,是導致持續“柴油荒”的一大誘因。雖然現在臨近兩節,運輸行業的用油需求量大幅上升,但與核心產業,如建筑、重工等行業的剛性需求下降相比,此增幅實在是微不足道。自今年四月份成品油價格上調以來,業內一直傳言年內會再次上調。這一權威消息直到現在仍未得到證實,更是增加了市場各方的觀望氣氛;再者,對柴油較為依賴的行業,由于市場消息較為靈通,可能早已在今年成品油上調前儲備了大量用油,至少到現在仍無需求;此外,還存在一種導致工業剛性需求下降的可能性因素,就是受國家今年實施的緊縮性財政政策的影響,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可見,在“柴油荒”的背后還隱藏著諸多的問題,而且錯綜復雜。這一現象究竟要持續多久,完全取決于國際市場動向和國內經濟政策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