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縣國能生物質電廠堆滿了秸稈。
在菏澤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的原料場里,看著3萬噸各類秸稈、樹皮、鋸末等農作物廢料堆成高高的小山,該公司綜合部經理張文美卻有些擔心,“正常情況下,電廠每天要燒掉1千噸左右的原料,現在也僅夠一個月的儲備,萬一這幾天原料收購受點影響,電廠就有停工的危險。”原料供應“有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作為全國首家生物質發電廠的單縣國能早已深有體會。事實上,這也是全省生物質電廠共同的煩惱,由于行業發展過快,布局設點過密,很多生物質電廠面臨原料短缺、到處“搶秸稈”的尷尬。
單縣“原料經紀”有200多人
即便在當地農民看來都毫無利用價值的樹皮、樹葉,只要送到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里,就能變成發電用的“寶貝”。“凡是能產生熱量的農作物、林業廢料,都可以用來發電。”張文美告訴記者。
的確,在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里,這些雜亂的枝葉、秸稈,先被大型切割機粉碎,再分堆成小包,通過傳送帶逐一送到鍋爐內燃燒發電。
在當地人看來,單縣人多地少,每家農戶多少都會剩余一些農作物秸稈、枝葉,“燒火比不上蜂窩煤、液化氣,扔了還污染環境,容易發生火災,又不讓焚燒秸稈,不如送到電廠來,還能賣些錢。”給單縣國能送秸稈的原料經紀們,每個人都能講出一套秸稈發電的好處。而且,在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的帶動下,周邊150公里范圍內的農戶,都開始將農作物廢料運往電廠。為了在“搶秸稈”游戲中不落下風,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已經將原料采購經紀人的隊伍擴大到200多人。
而作為全國首家生物質發電廠,單縣國能也在日復一日地消化農作物廢料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提供的數據顯示,這個裝機容量只有30兆瓦的小電廠,每年可消耗農林廢棄物約30萬噸,而且經過收集、加工、運輸等環節,能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達到7000萬元以上,創造1000多個就業崗位。對增加農民收入和解決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窩蜂建廠抬高原料價
正是在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良好示范作用的帶動下,近幾年山東掀起了一股生物質發電熱。僅2011年,山東省物價局核準上網發電的生物質發電廠就有7家,遍布濟寧、煙臺、臨沂、濱州、淄博、泰安和棗莊。
“就拿我們電廠來說,才幾年的工夫,我們的東面、西面和南面就紛紛上馬了生物質發電廠,其中最近的一家離我們只有50公里左右。可以說馬上就是‘四面楚歌’了。”張文美說。
哪怕是“三面楚歌”,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也感到日子一天天難過起來。“主要是原料供應不足。”張文美告訴記者。該電廠原料采購人員介紹,去年農林廢棄物燃料的收購價格,已經同比每噸上漲了50元左右。“上網銷售電價就是固定的0.75元/度,原料成本高一點,電廠利潤就少一點。”
據了解,現在原料采購成本已經占到單縣國能電廠的70%以上,電廠的毛利率也從最早的10%以上,下降到如今的7%左右。
“當初都看到生物質發電原料便宜、電能賺錢,可大家都上馬了才發現,區域內的原料是有限的,價格再漲下去,電廠會不會賠本都很難說。”張文美擔憂。
“貼身競爭”背離節能初衷
“原料收購很困難,因為現在原料成了寶貝根本不愁賣,我們不買有的是同行要。所以買進的原料里摻水、加磚頭瓦塊的,我們都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單縣國能生物質發電廠原料收購人員感嘆。
記者在單縣了解到,由于原料供應矛盾日益加劇,部分小生物發電廠有了平時燒煤,應付檢查時才燒秸稈的現象。菏澤供電公司人士表示,“相比火電的上網電價,生物質發電的電價要高出3毛左右。這種為賺取差價不惜惡性競爭的企業行為,不僅失去了生物質發電節能環保的本意,還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在山東電力集團人士看來,生物質發電的電廠應該適應當地農作物種植條件,走裝機容量小、布局分散的路子。而且,國家發改委為避免電廠布局不合理,在生物質發電科學規劃方面也做了規定。但事實上,受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較高的刺激,這一規定在實施過程中并未切實執行。
“我們國能集團內部規劃生物質發電廠,是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定在百公里外布局;但其他發電集團的建設規劃未必考慮我們的規劃,這種沒有統一規劃審批的情況,很容易造成貼身競爭的不利局面。生物質發電行業,現在很需要加強產業管理,規范市場準入和布局了。”國能集團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