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連連看,如何走穩開局之年?
——2021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紀實
即將過去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煤炭市場呈現超預期變化,廣大煤炭企業戰疫情保供應,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效應對市場巨幅波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煤炭市場供需走勢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和困難,相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代表有何建議?
近日,在2021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舉辦期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召開煤炭市場供需形勢分析座談會,交流經驗,把脈市場,力促供需各方共贏發展。
明年市場走勢:不能過分樂觀
“從電力等四大行業協會和部分省份、企業反映的情況來看,大家對煤炭市場形勢是有共識的,普遍認為當前供求關系是穩定的,整體供需形勢是好的。未來,煤炭需求有增長空間,但幅度不會太大。”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王顯政在座談會上指出。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煤炭市場呈現超預期變化,傳統的淡旺季市場表現反常,區域需求差異性加大,總體呈V型走勢。
上半年,煤炭企業堅定落實能源安全保供責任,第一時間組織復工復產,煤炭產量短時間內達到正常水平,但下游行業復工滯后、需求嚴重不足,市場出現階段性過剩局面。下半年,特別是進入四季度以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國民經濟恢復加快,拉動煤炭需求回暖,市場逐步向供需平衡、甚至緊平衡狀態轉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原煤產量31.3億噸,同比增長0.1%;全國煤炭消費量約為32.4億噸,同比下降0.8%。
展望2021年,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我國宏觀經濟有望延續穩中向好勢頭,這將對明年煤炭需求形成剛性支撐。
“預計明年煤市總體呈供需基本平衡態勢,從需求端看,煤炭需求將保持小幅增長態勢,電煤消費和鋼鐵、建材、化工行業耗煤都將穩中有升。”國家能源集團總調度室主任劉志江表示。
電力、鋼鐵、建材和化工四大煤炭消費行業的與會代表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行環部電力燃料處主管尹琳琳指出,預計2021年用電需求增長將繼續恢復,全國發電用量將比2020年有所提高。但未來電力需求將很大一部分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滿足,加上特高壓運行效率提升等因素,都將對2021年煤電生產和電煤消耗造成明顯抑制作用。
“綜合判斷,預計2021年全國電煤市場供需總體平衡。‘十四五’后四年將很大可能出現電煤市場平衡偏寬松的市場格局。”尹琳琳說。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市場調研部副主任戚斌介紹,今年鋼鐵行業整體表現好于預期,前10個月,粗鋼產量同比增長5.5%。總體看,明年國內鋼鐵市場需求有望平穩,但國際貿易環境仍將復雜。
“今年,鋼鐵消費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家應對經濟下行采取的刺激措施,對此大家要保持理性,對非常態下消費的持續性不能過分樂觀,要保持謹慎預期。”戚斌指出。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員服務部副主任張建平表示,今年以來,建材行業生產經營總體保持穩定,但建材市場仍供大于求。當前,建材行業仍主要依賴于投資帶動,我國投資正面臨結構性調整,對建材行業拉動作用明顯減小,預計2021年規模以上建材工業營業收入小幅增長(超過3%),利潤總額同比下降。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范敏表示,受國際油價下跌影響,今年前10個月,整個行業利潤下降近30%,除了煤制烯烴以外,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全線虧損。
“2021年可能會有所改觀,目前權威機構預測,今年油價平均42美元/噸,明年有可能達50美元/噸,這對于煤炭來說總體利好。”范敏指出。
“從供應端看,隨著落后產能加快退出、優質新增產能有序釋放,我國煤炭生產開發格局和產能結構將持續優化,煤炭供應將繼續保持增長。”劉志江說。
“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我國煤礦各類產能約54億噸,其中動力煤產能40.86億噸、煉焦煤產能13.14億噸;2021年有效產能將達43.13億噸,同比增長0.6億噸。”冀中能源集團企管部副部長張寶江介紹。
近年來,煤炭供給逐步向主產地集中,山西、陜西、內蒙古三地的產量占比已超70%。上述三地2021年的產量預期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本次交易會上,僅在12月8日開幕當日就有包括煤炭、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供需雙方在內的30多家企業簽訂中長期煤炭購銷合同7.4億噸。據統計,整個交易會期間,煤炭企業共簽訂煤炭購銷合同13.75億噸,其中僅晉能控股集團一家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6.66億噸。
“在國家努力增加煤炭供給的政策條件下,我們預測明年煤炭供應總體充足,但不排除局部地區、個別時段出現供應偏緊的情況。”山西省能源局信息與監測處副處長李凱介紹,2020年山西省預計完成原煤產量10.7億噸,同比增長8.62%。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安全總監戚在成表示,預計2021年,全區煤炭產量達10.2億噸至10.5億噸;“十四五”期間,全區煤炭年產量動態穩定在13億噸左右,調出量維持在6億噸左右。
陜西省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辦公室主任蔡勝斌介紹,2021年陜北地區優質新增產能將有序釋放,陜西省煤炭產量將有小幅增長,達到6.7億噸,煤炭鐵路外運增量達2000萬噸。
“預計2021年,煉焦煤需求增速或高于動力煤,主要在于鋼鐵需求維持高位,焦炭企業在高利潤趨勢下快速釋放產能,同時隨著產能置換礦井逐步投產,有效產能穩步提升。”山西焦煤集團副總經理胡文強說,目前該集團已完成2021年合同簽訂工作,基本能保證明年產銷平衡。
確保供需平衡:面臨重重壓力
與會人士認為,盡管明年煤炭需求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確保煤炭經濟平穩運行仍面臨諸多挑戰。
今年9月,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力爭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對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也給煤炭上下游帶來更大挑戰。
從需求端看,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均面臨環保壓力,必然擠壓煤炭消費的空間。
以占煤炭消費總量50%以上的煤電為例,尹琳琳直言,隨著電力清潔化、低碳化發展進程加快推進,煤電增長空間有限,煤電利用小時數將持續下降。今年前10個月,全國全口徑發電量6.1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而火電發電量是各類型發電量中唯一下降的,同比下降0.4%,其中煤電發電量同比下降1.4%。
“到2025年,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將超過4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接近50%;煤電裝機規模力爭控制在12.5億千瓦以內,力爭盡早實現煤電裝機容量達峰。”尹琳琳說。同時,部分電廠虧損狀況有所加劇,對煤炭價格承受能力降低。
“煤炭消費在傳統行業已無較大增長空間,需在清潔高效利用等方面尋找新的突破點。”晉能控股集團銷售管理中心主任谷天野舉例說,“按國內環保要求,將繼續淘汰30萬千瓦非主力機組,煙煤繼續擠占無煙末煤的增量空間,導致后者競爭壓力有增無減。”
“在環保壓力下,2017年以來,河北石家莊等地累計退出焦化產能2000萬噸以上,冀中能源集團固有市場的煉焦煤需求大幅減少。”張寶江表示。
從供給端看,環保要求更加嚴格、電煤消耗峰谷差等因素都增加了煤炭保供壓力。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梁嘉琨指出,“‘十四五’時期,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大戰略持續向縱深推進,國家強化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指標約束,生態環境對煤炭生產開發的約束將越來越大。”
“按照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煤炭開發強度,這將是‘十四五’期間的主基調。”戚在成透露,“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赤峰、興安盟等地煤炭消費預計持續增長,東三省對內蒙古東部褐煤依賴程度會進一步增加,區域性供需總體偏緊態勢仍將延續。
除了內蒙古外,陜西的產能釋放同樣受到更加嚴格的環保約束。
蔡勝斌表示,生態環境部要求單個煤礦建設規模調整幅度30%及以上的,需修編所在礦區總體規劃,或提出局部調整方案,并重新或補充進行環評,但已核增產能煤礦涉及多個礦區,環評修編是系統性工作,短期內無法完成,導致已核增煤礦無法完成環評變更,新增產能得不到釋放。
陜煤集團副總經理趙福堂表示,煤電正從主體能源向基礎性和調節性電源轉變,加劇了淡旺季峰谷差,特別是在“兩湖一江”、西南等市場,電煤消耗峰谷差高達六七倍,給煤炭企業平穩生產、均衡發運帶來較大困難。
“豐水期火電廠接不了煤,枯水期又需要大量煤,這造成省內煤礦沒辦法均衡生產,安全壓力很大。”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營銷公司副總經理李玉橋說。
從運輸方面看,鐵路運力成本居高不下也成為煤炭保供的掣肘。
蔡勝斌表示,今年前11個月,陜西煤炭通過浩吉鐵路發運量1782萬噸,僅達到預計發運量的78%。“物流成本高是主要制約因素,此外疏運系統建設滯后等因素,也制約了浩吉鐵路運能的發揮。”蔡勝斌說。
“雖然煤炭鐵路外運緊張局面近兩年大大緩解,但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包括通過唐呼線、瓦日線東出進港,浩吉鐵路南下進入華中等,超過7000萬噸的煤炭鐵路運輸成本偏高。”趙福堂指出。
此外,多家煤炭企業代表反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電煤長協運行中存在“合同難簽、價格難談、難保兌現”三大難題。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階段,電廠存煤告急,煤企在無合同、無結算的情況下堅決保供,但在市場平穩階段,電廠通過拒簽長協或大幅減少接煤量等方式,要求降低合同價格。“個別長協客戶只想享受長協的低位價格和優先發運,在需要攜手渡難關時卻退縮。”有煤企代表直言。
“下游用戶在市場普遍認為供應比較寬松的預期下,對執行中長期合同消極應對,截至11月底,湖北和山東地區長協兌現率分別為70.2%、76%,同比均下降約20個百分點。”蔡勝斌說。
中煤能源集團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胡志浩表示,4月煤價倒掛時,該集團長協月度兌現率連50%都沒有。該集團仍堅持講誠信,努力確保全年長協合同兌現率達90%以上。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出現了中長協定量按季調價執行不好等情況,供需雙方也有各自意見。在今年非常態的情況下,出現分歧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戚斌說,煉焦煤長協價格只是規定根據市場變動、由雙方充分協商確定,如果長期與市場價偏離,企業兌現時會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當然,上述問題屬于技術層面的問題,不存在方向性問題,鋼企普遍贊成煉焦煤長協模式并積極參與。”戚斌說。
煤市平穩運行:還需多方努力
對于推動煤炭市場平穩運行,相關管理部門和煤炭產運需各方的代表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序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部門煤電的關系協調,‘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積攢經驗,繼續堅持并不斷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李云卿在交易會開幕式上表示,2021年度納入重點監管范圍的中長期合同,將全部納入國家誠信履約保障平臺進行監管。
“我們中電聯作為電力行業協會,也多次呼吁電力和煤炭企業,能夠共商共議、合作共贏,進一步優化中長期合同機制,根據市場實際,合理調整基礎價格和基準煤種等,使這一機制繼續發揮市場壓艙石作用。”尹琳琳說。
張建平表示,目前主要是水泥大企業集團參與長協機制,而大部分建材用煤企業是中小企業,單個企業用煤量較少,但企業分布相對集中,建議由協會組織或產業園區直接參與,擴大長協簽訂量。
山東能源集團兗州煤業董事、副總經理賀敬直言,電煤長協價格與市場指數掛鉤,煤電雙方均予以認可,但也造成年度合同基準價談判較為困難,在市場下行期間,電廠談判時要求降價的幅度越來越大。建議有關部門針對這一實際,出臺更加合理的指導性意見,促進供需雙方談判順利進行。
趙福堂則建議,長協合同量中,應適當擴大冶金、建材、化工等非電煤行業用戶占比,平衡各行業淡旺季需求變化帶給煤企的生產銷售壓力。
除了長協定價外,與會代表認為,現貨定價機制也有待改善。
胡志浩表示,雖然目前大部分煤炭交易為長協形式,但在部分時段內,為數不多的現貨交易,往往能夠影響市場情緒,和期貨形成共振,造成市場劇烈波動,應予以引導。
“煤炭價格指數對期貨、現貨市場影響較大,但目前發布的規范性難以保證,容易造成‘小價格’撬動‘大市場’的被動局面,因此要健全和規范指數發布。”谷天野表示。
淮河能源集團煤炭銷售公司總經理楊庭生則認為,煤電屬于典型的周期性行業,此消彼長,除了鼓勵煤電雙方簽訂長協外,還應發展煤電聯營,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對沖。
也有代表建議,應適度控制煤炭產能釋放,細化進口配額,確保安全穩定按需供應。
開灤集團煤炭運銷分公司總經理許景存表示,在產能明顯過剩背景下,極易導致市場陷入低迷,希望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出呼吁,要求各煤炭企業,特別是煤炭主產區以需求為導向、理性組織生產,扭轉整個行業資源持續寬松的被動局面。
河南能源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宋錄生提出,煤炭企業要加強安全管理、加大檢修力度,不要盲目生產,大企業之間要加強溝通帶好頭,確保2021年煤炭價格在綠色區間運行。
龍煤集團副總經理梁剛表示,截至12月2日,該集團承擔保供任務的省內東部7家電廠庫存達225萬噸,同比增長20萬噸,可用天數達44天,供應形勢并不緊張。入冬以來沒有發生供暖企業缺煤求援現象。“我們預計明年春季采暖季結束后,淡季動力煤滯銷問題仍將出現,黑龍江煤炭季節性供需錯配矛盾亟待解決,建議出臺有效措施支持供需兩端推行淡儲旺用、冬煤夏儲。”梁剛說。
淮北礦業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邵華建議,國家有關方面應有序控制煤炭進口,使年度進口總量與經濟發展、能源需求相匹配,避免月度之間大幅波動。
在煤炭運輸方面,與會代表也提出了相應建議。
伊泰集團副總裁葛耀勇表示,當5500大卡動力煤北方港離岸平倉價在550元/噸時,內蒙古煤炭離岸平倉的物流成本約為250元/噸,以此推算4500大卡末煤坑口價格約為200元/噸,接近部分煤礦生產成本,產品熱值較低的動力煤生產企業會面臨較大經營壓力,長期來看不利于保供,建議對長協發運企業實行量價掛鉤的鐵路運費優惠政策。
蔡勝斌建議,合理調整浩吉鐵路運價,對于浩吉鐵路江陵站(含江陵)以北、以南的區域在浩吉鐵路基礎運價標準上,分別統一下浮5%、10%。同時,建議相關省市加快推進浩吉鐵路沿線集疏運系統及配套項目建設。
國家鐵路集團貨運部主任莊河透露,2021年將通過“優布局、調結構、散改集、強配套”等措施,解決煤炭運輸瓶頸問題。例如,促進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主產區煤炭外運合理分工。要力保實現西煤東運下水煤穩中有增,同時大力組織直達煤增量,浩吉線增運2500萬噸,陜煤外運增運3000萬噸以上。在穩定電煤基礎上,大力組織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用煤鐵路運輸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