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能源局對于國內光伏發電的規劃一直是以建設大型地面電站為主,去年底編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草案還重申這一觀點。但在今年7月份舉行的"2012中國光伏產業領袖峰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透露,"十二五"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擬提高到21GW,并將大力發展分布式發電。
史立山同時稱,青海、寧夏、甘肅等地建設了一批大型光伏發電站,但總體來看,大型電站的建設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也缺乏制度創新,近期不應以大規模建設大型電站為主;必須要開放用戶端的市場,支持用戶自主地建設光伏系統。
史立山這一表態無疑令光伏業界振奮,分布式發電的曙光初現。而在8月份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實施座談會上,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司司長王峻更指出,未來太陽能發電發展主要方式是就近接入、當地消納,特別是要發展分布式太陽能發電。這也是政策上首次明確光伏發展的新路徑。
而本月12日公布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到2015年分布式發電與大型電站裝機規模均為10GW。能源局此次在通知中更指出,在用電價格較高的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已經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具備了較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至此,伴隨國家光伏發展政策的全面轉向,破解光伏應用困局的時機已經成熟,自發自用的分布式發電模式才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方向。
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蛋糕"有多大?
國家能源局的通知要求,首批示范區在若干城市相對集中安排。每個省(區、市)申報支持的數量不超過3個,申報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萬千瓦。業內人士據此測算,按照通知中公布的申報總量計算,"十二五"期間分布式發電帶動的上游組件需求量將達到15GW。
也有券商分析師指出,按照"十二五"分階段來實施首批示范區及項目情況來看,我國每年將增加1GW-2GW瓦的安裝量,那么至少在2012年國內的光伏安裝量在5GW-6GW。
此前,根據能源局與財政部、科技部共同推廣的另一光伏發電應用示范項目--金太陽工程來看,其2012年總安裝量約達到1.7GW,而將在2013年建成的第二批金太陽示范項目規模預計將在2GW左右。若再加上分布式發電示范區的啟動,可以預見,今明兩年國內的光伏市場需求會有較大提高。
而根據測算,到2020年,若現有及新增建筑中有10%的屋頂面積及15%的立面面積能應用于光伏建筑,光伏建筑應用潛在市場規模約有1000GW,相當于新增368個葛洲壩或45個三峽的裝機量。
除了明示裝機容量,能源局在通知中還表示,國家會對分布式的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單位電量定額補貼政策,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余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此外,政府也鼓勵各地利用自有財政資金,在國家補貼政策基礎上,以適當方式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的建設。
而來自《中國證券報》的報道還顯示,相關部門正在醞釀對于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采取與大型電站一致的固定上網電價政策。分布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有望定為1元/度。再考慮到財政補貼因素,其綜合電價水平有望達到1.2-1.25元/度的標準。
另一方面,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的21GW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中,包括離網系統在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至少應達10GW,相對于目前不足5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來說將提升20多倍,這一市場空間的釋放將帶動起包括光伏設備產業鏈及微網、儲能等各領域的投資熱潮。
顯然,受益于分布式發電相關政策"紅包"的送出,光伏電站投資收益有望提高、回報周期加快,而這會相應傳導到上游,進而加快帶動包括系統、組件、電池和硅片等在內的各環節設備制造商的收益。如此,便可以及時消化今年以來由于國外市場需求驟降而積壓在光伏設備商手中的近20GW的過剩產能,使光伏全行業各環節企業整體受益。
說到底,國內光伏行業要走出目前的"寒冬"季節,唯有寄望于國內市場大規模啟動,而國內市場需求及時啟動的根本之策,正在于通過大力發展包括屋頂光伏電站在內的分布式發電來推動。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