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預測認為,到2017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將與石油持平;到2020年,煤炭將超過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
中俄兩國一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費國,一個是全球第二大煤炭儲備國,天然的互補性讓煤炭成為雙方除油氣、核能外的第三大能源合作重點。
日前,中俄煤炭領域合作工作組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俄專家肯定了雙方在煤炭機械貿易、煤炭資源綜合一體化開發、煤炭加工和煤礦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并探討了擴大煤炭貿易量、俄方企業申請中方貸款支持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本報記者就中俄煤炭合作相關問題采訪了多位中俄能源專家和官員,其中包括伊萬•格拉喬夫(俄聯邦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伊萬•莫赫納丘克(俄煤炭業工作者獨立工會主席)、安德烈•丘林(俄聯邦工商會煤炭業發展委員會主席)、孫永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研究所研究員)、陳亞飛(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研究員)。
中國能源報:目前,俄羅斯對中國的煤炭出口量約為多少?雙方進一步加強煤炭合作,具體會在哪些領域展開?
格拉喬夫:中俄煤炭貿易已經從2008年的100萬噸上升至目前的1500萬噸/年,我認為這個貿易量還是不夠,未來可能增加到2500萬噸以上。
俄中煤炭合作潛力巨大,雙方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煤炭貿易,正向著更長遠的目標邁進:目前,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占比很高,并以5%的速度增長,所以俄中可以考慮投資共建環保型熱電站;煤轉化電后再出口到中國也是很有潛力的合作模式。
丘林:俄羅斯愿與中國在煤炭提煉和加工方面開展合作,提高俄羅斯煤炭的附加值。基于中國的成熟設備制造經驗以及俄羅斯的先進技術水平,雙方合作將實現共贏。中國不單是一個資金來源,也是一個現代化技術的來源。
另外,全球焦煤的質量在下降,儲備也日益減少,開采技術還有待優化,中國又是煉焦煤最大消費國,所以焦煤將是俄中乃至俄羅斯與亞太地區貿易的重點。
陳亞飛:中俄煤炭貿易形式多樣,包括能源煤炭交易、焦煤交易、煤轉電、煤轉天然氣、合成燃料油等。煤轉電是比較可行的,得益于超高壓輸配電技術的發展,煤轉電在經濟上更可行。
希望中俄兩國能夠共同研發煤轉電、煤轉天然氣和燃料油的技術。作為技術儲備和貿易增加都很有發展前景。
我還強調一點,雖然中國煤炭資源豐富,但焦煤還是比較稀缺,尤其是優質的煉焦煤,所以中國已經把優質的焦煤看作是稀缺資源進行保護。俄羅斯現在向中國出口1000多萬噸煤,如果是優質煉焦煤,我看2000萬噸,3000萬噸中國都是歡迎的。
孫永祥:據我了解,俄羅斯露天煤礦設備老化,成本較高,因此東西伯利亞很需要資金支持和勞工引進。根據2030年俄羅斯能源計劃,俄羅斯的能源投資缺口約1萬億美元。這為中國企業投資俄羅斯煤炭上游提供了可能。
丘林:西伯利亞開發確實需要1萬億美元,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中國盟友的財力。不過目前,俄羅斯勞動力并未出現緊缺,現在仍有600-700萬人待業。
中國能源報:在加強煤炭生產安全方面兩國有哪些合作?
莫赫納丘克:俄羅斯煤炭工會面臨很多問題。首先是勞資關系,俄羅斯煤炭工會目前有17.4萬人,平均工資為1200美元/月。我認為礦工的工資有望進一步提高;第二,安全生產問題,今年礦難死亡人數為62人,去年54人,當然相比前幾年,安全問題有明顯改善,2010年死亡率達140人。另外,由于工作條件較差,俄羅斯有230多個煤礦關閉。
孫永祥:中國煤礦大部分是地下礦,俄羅斯2/3的煤礦是露天礦,露天礦的環境工作條件相對好一些。中國煤炭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亂采現象層出不窮,結果導致39億噸產量中的2/3都屬于不合理開采。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礦工死亡率比較高。近兩年,國家著重強調安全生產,所以情況也有所好轉。至于工資水平,中國礦工相比俄羅斯的1200美元還是低一些。
陳亞飛:近幾年,中國煤炭業安全形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重特大事故也明顯減少。從中央到地方都有煤礦安全管理部門,也就是煤礦安監局。我們很多中小型煤礦都已經關閉,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計劃開采,規模至少在120萬噸以上。
中國能源報:俄煤炭出口中國的最大的瓶頸是運輸問題,對此,雙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格拉喬夫:前面也提到了目前1500萬噸的貿易量是不夠的,未來可能增加更多,而提高供煤的物流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主要還是以鐵路運煤為主,不過我們也在嘗試海運,俄方正在投資建設遠東兩座大型港口,裝運量分別達1200萬噸和2000萬噸。
丘林:貝阿鐵路的確未得到合理利用。目前,俄羅斯鐵路公司將在聯邦政府的資助下投資5600億盧布(約合1061.2億元人民幣)建設貝阿鐵路。對于中俄煤炭貿易來說,最有潛力、最經濟的運輸方式就是鐵路,我們也歡迎中方進行投資。
中國能源報:中俄在石油、天然氣領域都簽下了大單,而煤炭至今未獲得實質性突破,這是否說明煤炭不如油氣受重視?
孫永祥:中俄總理第18次定期會晤期間,雙方表示將繼續落實好雙邊能源合作協議,除確保油氣和核能合作外,還要增強和提升煤炭、電力、能效、節能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水平。實際上,政府對加強煤炭合作已經明確表態,而簽不簽大單則由兩國企業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