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對節能工作的重視為企業帶來了不少商機。許多企業也正是由此轉向研發、生產或銷售各種節能產品。雖然中國節能市場的成長性被看好,但暗藏的問題也不少。
政府推動節能帶來商機
去年7月1日深圳市公布實施了《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新增建筑能耗將減低50%。該標準實施后,帶動了節能建材的市場需求.
深圳市節能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每年能給相關企業帶來20億元左右的商機。主要包括保溫隔熱外墻及新型墻材;節能門窗與玻璃幕墻,如隔熱鋁合金窗、雙層窗、塑鋼窗、熱反射玻璃窗、雙通道幕墻、通風式幕墻等;建筑外遮陽設施;建筑節能設備,如節能空調設備、綠色照明設施、太陽能熱水系統、熱泵熱水系統、變頻設備、自動控制系統等。
融資困難成為發展障礙
但節能技術開發也面臨著融資難題。融資的困難表現在兩方面,一個是節能企業的發展,尤其是技術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先期成本,對于小企業來說,這是最為艱苦的。同時,節能改造項目的成本也非常可觀,一個小型改造項目至少也要投入50多萬元。因此,資金是否到位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一些節能企業普遍反映目前資金支持不到位。一是遲遲不見優惠政策出臺;二是銀行盡管有貼息政策,但缺乏可操作性,企業很難享受到。
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對于一些能夠測量的項目來說顯得更為適應市場的實際情況,在發達地區的推廣也開展得較為順利。但對于難以衡量節能效果的項目來說,它就不是最合適了。
節能政策如何制定落實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節能市場,節能政策的制定都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據專家介紹,節能政策在兼顧宏觀性、指導性的同時,還必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缺失任何一點,節能工作都將很難開展。節能效果的提高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在科學合理的政策驅動下,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體系得以實施。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節能效果,既要通過市場經濟手段調配節能資源,又不能完全脫離于行政手段的宏觀調控。
節能服務要實現市場化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爆發之后,發達國家就逐步形成了節能服務的市場化機制。
其基本特點,一是原本由能源用戶進行的節能改造工作,現由節能公司承擔,能源用戶坐享節能改造成果;二是節能公司靠實施節能項目贏得利潤;三是能源用戶利用未來的節能效益,引進新型節能技術,改造升級現有設備;四是節能公司不斷開拓節能市場,在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客觀上提高了全社會的節能降耗水平。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節能服務已成為一項新興產業。據統計,美國已有專業節能企業2100多家,其中有些公司已成為跨國集團。2003年,僅紐約州專業節能公司的營業額就達85.5億美元,節能客戶已由工業企業擴大到機關、團體、學校和私人住宅。而加拿大的節能服務市場規模也有約200億加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