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都把節能作為加大投入的“重頭戲”。最近,江蘇省用來獎勵企業的“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5億元紛紛“兌現”到各市各個項目。浙江省政府宣布,今后三年力爭全省每年節能技術改造資金投入超過100億元,每年新增節能能力300萬噸標準煤以上。而江蘇在節能減排等方面亦投資370億元。
長三角節能產業發展“節節高”
“最近從國家到地方在加大節能方面的投資,促使節能服務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節能產業必將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從2004年至2006年,我國節能服務行業增長率保持在40%左右,行業產值規模從10億元增長到20億元左右。2007年增速明顯加快,達到250%,行業規模也攀升至70億元。初步估算,這一行業規模潛力約有4500億元,節能服務大有可為。
長三角是我國節能服務發展最快的地區。目前,上海專門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就有80多家,浙江節能服務中介機構亦達60多家,江蘇僅建筑節能服務機構就有40多家。
在浙江上虞,節能燈企業已有200多家,年銷售額70億元,當地還將打造一個華東地區最大的電光源節能市場。在浙江湖州、嘉興、余姚等地,新型節能建材企業如雨后春筍,去年上半年,余姚36家新型墻體材料企業生產總量為3.47億塊標磚,相當于節約土地174畝,節約能源4.511萬噸標準煤,減少廢氣排放720噸,利用廢料62.3萬噸。江蘇的新能源產業繼續加速發展,除太陽能電池外,風電裝備產業已初步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包括8家風電成套機組制造企業、5家葉片制造企業,其中風力發電機、高速齒輪箱、回轉支承和風電變壓器等關鍵部件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50%左右。僅江陰一地,去年風能設備制造產業可實現銷售30億元。
融資等難題待破解
據了解,節能服務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注冊資本在100萬元-1500萬元之間,而往往單個節能項目投資就超過100萬元,節能公司“拿下”項目時,必須事先墊付所有投資。融資難這一問題已引起重視。長三角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補貼政策,鼓勵合同能源管理發展,比如“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項目,前期發生的檢測費用,由政府給予一次性專項補貼”、“專項資金補貼費用按項目一年產生的節能量計算,每節約1噸標準煤,原則上政府補貼若干元”等等。
專家還建議,各節能公司也可握緊一個“拳頭”,在一定范圍內由幾家有自主節能產品的企業,攜手投資成立一家專業提供節能技術服務的公司。
“法規制度建設還要加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綠色和生態建筑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孫大明說,目前工業耗能大戶被監管得比較嚴,但大量高耗能建筑的監管卻是空白。在長三角,盡管從事建筑能耗監測、提供節能方案、實施節能改造的企業數量不少,但還是經常沒訂單。為什么?關鍵是公共建筑節能缺乏相關的考核標準和制度,相關單位沒有節能壓力。去年10月1日,國家《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正式實施,但真正見效還要靠各地方政府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并要有專人負責建筑節能的執法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