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節能工作面臨的難點
市場經濟條件下,節能優先不能自動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效果目前仍難以預料;高能耗工業有可能繼續發展;土地、礦產資源以及環境代價巨大。產業結構和終端需求的變化如果繼續向高能耗方向發展,僅僅靠技術性節能難以解決問題。如果不切實采取全面而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難以實現。
“十一五”規劃能否真正引導我國從目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大于1的情況改變為彈性系數在0.5左右,是決定今后能源整個供需態勢的基本前提。“十一五”能源規劃要從全社會的能源消費和效率考慮,從發展道路著眼,不能局限于政府機構的有限職能。決定節能和能效目標能否實現的,首先是社會經濟結構和大的產業行業發展趨勢,是市場的發展方向。節能規劃要注重引導全社會節能。
“十一五”期間節能領域的工作重點
。ㄒ唬┙⑷鐣目沙掷m發展能效目標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可能照搬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因此,必須開拓新的發展道路,探索合理的能源消費模式。從能源消費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選擇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引導社會能源終端消費行為,在影響能源需求的作用上,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能效同樣重要。
“十一五”期間,必須強化對能源需求進行合理引導和管理。要在科學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經過多方論證達到共識,設立國家可持續能源需求總量和能源效率的社會控制目標,建立可持續的能源需求和能效變化預警指標體系,使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和多層次多領域的能效技術和經濟目標,成為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
(二)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調整產業結構
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包括行業結構、產品結構),降低高耗能行業和高能耗產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國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終端消費的發展方向決定了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選擇正確的消費目標模式,調整內需和外需之間的比例,將極大地影響今后能源需求總量和結構調整。
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在產業發展政策中強化節能概念,將能源效率指標作為產業發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標,落實到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和工程設計、驗收指標體系中。在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要保證包括引進項目在內的新建項目的能源效率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升引進技術的門檻,杜絕國外處于淘汰地位的落后、低效技術和產品的盲目引進,倡導一流、高效技術的引進,推動產業技術水平向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從源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降低能源消費。
我國產業結構向高能耗方向發展的趨勢,一方面源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但更重要的是我國在資源、土地、環境等外部性成本方面缺乏及時而必要的內部化,使高能耗產品和產業在我國的直接成本過低。一旦市場需求旺盛,高能耗產品和產業就成為集中的利潤追逐點。由于資源環境土地的低價出讓和使用,不但使高能耗產品的生產不斷擴張,也使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用建筑的發展長期處于低質高耗狀態,短期內反復拆除重建,大量投資形成的有效資產累積量低。這樣,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
我國目前面向外需的產業結構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我國的土地、環境、資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壞為代價,其中包括大量以礦產資源和高能耗為基礎的產品、甚至是能源資源的直接出口。這種發展片面追求直接經營者短期利益,忽視了全社會的利益,忽視了長期利益。
“十一五”規劃要從我國人民自身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消費需求出發,重新研究和規劃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要使產業結構的調整從市場信號和政策法規兩方面得到引導。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