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認可到客戶盈門
作為北京供電公司的三產企業,成立于1998年的華新電工設備有限公司在成立初期并沒有遇到資金上的困難,1500萬元的注冊資金順利到位。
創建初期,華新公司主要為供電局進行遠程抄表和變配電工程,取得了很好成效。“僅遠程抄表一項,一年就為供電局追回2個億的資金。”華新公司銷售經理曹洪亮回憶說,工程大都在電力行業內部進行,公司的客戶源因此比較穩定。
看到節能帶來的巨大潛在商機,華新公司決心要在節能服務行業做出一番成績,于是開始涉足能源審計、節能改造、能耗檢測、合同能源管理等領域。就在華新公司雄心勃勃地計劃大展宏圖之時,問題出現了:明明是可以為企業節省不少用能資金,為什么就沒有單位愿意做呢?
“我們去找企業介紹我們的服務,為他們做計劃、算賬,但到最后真正與我們簽約的很少很少。”曹洪亮大致算了一下,如果他們主動出擊找10家企業洽談,最后合作的能有1家就不錯了,有時一個合作項目的洽談時間長達一年之久。
通過總結經驗,華新公司發現,人們對于節能缺乏了解,節能意識淡薄是業務拓展不力的最主要原因。通過節能服務,企業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效益好的企業并不重視節能帶來的效益,效益不好的企業又沒錢開展節能項目。
公司項目經理王東做了詳細解釋,節能投入50萬元,可能為企業帶來50萬元的效益,但如果把節能這50萬元投入到廣告、產品生產等其他方面,可能給企業帶來100萬元甚至200萬元的收益,企業因此不重視節能環保。能源審計也是企業不重視的項目,因為一旦審計出問題,改造需要大量投入。如果有關部門再因這些問題下達改造任務或強制要求,企業就不得不再投入。
“雖然現在我們的工作還不算順利,但比前幾年好多了。”王東說,隨著企業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政府不斷出臺財政等激勵政策,企業節能改造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華新公司的服務對象已包括酒店、寫字樓、博物館、大學、醫院、小區等,僅合同能源管理應用案例就有30多家。其中,部分行政事業項目完全由政府投入進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