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我們發現,似乎中國企業節能進展得并不很迅猛,這是為什么?
王樹茂:無論哪個專家和哪個節能服務企業,到企業中去,一定能找到大量經濟上可行的,而且地區環境和全縣環境效益都很好的節能項目。
我們根據多個項目統計發現,節能項目規模一般50萬~5000萬元之間,形成每年1噸標煤節能能力平均投資2000元,投資回收期一般都在半年到五年。按靜態投資回收期分別為1年、2年、3年計,節能項目的內部收益率是99.9%、49%和31%。
按形成每年1噸標煤節能能力平均投資2000元、項目壽命期10年、資本成本利率7%計算,則靜態回收期分別為1年、2年和3年計的項目,其節約1元能源費用的成本分別為0.13元、0.27元和0.40元。
節能項目的回報高,市場驅動力比其他的項目大得多。為什么大量的項目沒有被實施呢?因為存在著特殊的障礙。
CBN:如何理解這些特殊的障礙?
王樹茂:目前企業實施節能項目主要有三大障礙:認識障礙、技術障礙和融資障礙。
從認識障礙上講,這與企業一把手是否真正具有社會責任感有關。政府每年都會舉辦節能減排的會議,邀請企業參加。但通常是企業的一把手推給二把手,二把手繼續往下推,最后每次開會來的都不是高層。我每次看那些參加的人員名單,每次都很失望。如果不是一把手,開會的效果就近乎零。當務之急是政府應把企業領導節能減排責任制落實到實處。
另外一個技術瓶頸,現在節能技術很多,問題是,企業是否可以得到這些準確的信息?也就是說,技術市場還是相對混亂,企業不知道什么技術適合于他們,什么技術性價比比較好。當務之急是政府應加強對節能服務企業的支持力度。
從企業的融資障礙上講,節能項目要獲得信貸比其他項目難得多,根源在于節能服務項目無法做可兌現的資產抵押。節能服務項目不具備優質資產的特點,我們做了實驗,把5個節能項目的貸款要求,輸入到銀行通用的評估系統里面,大部分得到20分、30分,達不到60分。當務之急是建議國家把用于支持節能減排資金的增量,為節能項目的投資風險提供部分補償。比如,政府提供種子資金,建立信貸擔保和履約擔保機制,并促進這一機制的市場化。
三大障礙就像“三條大河”橫在那里,所以我總是說,盡管國家有大棒加胡蘿卜的政策,但是胡蘿卜再甜,大棒再狠,如果沒有充分的幫助和建立創新的機制,“三條大河”在那邊還是趟過不去。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