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走出“大而不強”困局
風電大開發為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了一個借市場蛋糕滋養,走出“大而不強”困局的良機。
業內人士認為,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應在市場蛋糕面前保持理性,避免在產能擴張上進行盲目投資。目前我國風電發展迎來拐點,在量的基礎上,必須要在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上下工夫,才能實現質的突破。只有掌握引進技術、擁有自己的新技術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海上風電開發中,對風力發電機組的要求更高,在這方面,國內企業還沒有成熟產品和國外巨頭競爭,更需要行業龍頭企業帶頭進行產品研發,盡快創出市場認可、質量過硬的自主品牌。
由于風電產業投資存在周期長與風險高等特點,國家應在風電設備自主化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例如,國家應從法律法規、檢測認證方面來推進風電設備產業的發展。
在這一波的風電大開發中,2020年前,海上風電將占到20%左右的比重,也就是2000萬千瓦時。然而,海上風電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成熟未久,而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
據記者調查了解,海上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更大,在2兆瓦以上。同時,海上風電對風電機組防腐蝕等要求更為嚴格,一點瑕疵都將造成機組的停轉。
目前,我國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在海上風電機組領域處于研制開發、試驗階段。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是國內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而這個項目采用的風機全部是國外企業的產品。“由于國內一些風電廠商制造的風機效率只有國外產品的20%至30%左右,大型海上風機用國產設備有很多隱患。”一家大型發電公司技術部負責人表示。
業內專家表示,首先要把風電科研納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扶持。支持國內科研機構提高創新能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加快消化吸收,盡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國產化比例規定較難落實,國內風電廠采購愿意使用國外的設備,這不能埋怨用戶。國產化質量提高和認同有個過程,風機制造企業仍需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
其次是加強科研的投入和人才培養。目前我國缺少專門風電研究機構,風電場建設和裝備制造中的關鍵技術、公用技術研究和檢測認證體系建設等嚴重不足。應盡快以開發能力較強的研究機構和企業為依托,建立國家風機整機及零部件技術開發中心,加大資金投入,給予重點支持。改變整機進口免稅、部件進口征稅的辦法,限制整機進口,對于國內尚不能生產的零部件或散件應給予進口免稅,以此鼓勵逐步國產化,促使外國公司將整機制造技術向國內轉移,達到更好消化、吸收、創新的目的。通過與國外合作,快速消化創新,以便將來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