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的龍頭城市,武漢市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現已完成“兩型社會”綜合配套試驗的“三年行動計劃”,實現了發展方式和經濟總量雙跨越。2010年武漢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指標。武漢市已初步探索出一條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區域發展道路。
在能源資源約束和環境約束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推進城市發展,不只是簡單地解決原有產業的節能降耗問題,而是要從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城市功能、戰略定位入手,解決整個產業結構調整并聚集新的發展能量。2008年初,武漢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就正式提出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當年10月,武漢市又連續出臺“兩型社會”建設實施方案和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三年(2008—2010)行動計劃。這個行動計劃圍繞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擴大開放、城市功能提升、城鄉統籌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土地集約利用和財稅金融支持、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等8個領域,又分別細化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建設全國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等一系列專項行動計劃。每項行動計劃落實到實施主體,具體承擔三年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實施主體根據總體方案的要求和改革試驗專項確定的主要改革內容,制定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思路、目標、措施、進度和配套支持政策,形成了層層落實、強化執行的工作格局。經過幾年的全力推進,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兩型社會”初顯成效。
一是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近年來,武漢市循環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齊頭并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推進循環經濟實驗區建設,強化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和技術支撐,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成立循環經濟研究院和實驗室。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重點行業著力推行清潔生產,武鋼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等一批循環經濟項目進展順利。與此同時,圍繞“山、水、林”生態特色,改善人居環境,環境保護不斷加強。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總量擴增明顯。近年來,武漢市把調結構、擴增量,加快城市發展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制定鼓勵重點產業鏈優化整合政策,促進鋼鐵、汽車、石化、裝備制造等8大主導產業上水平,重點推進汽車及零部件、橋梁鋼結構、船舶建造、數控機床、消費類電子等產業鏈延伸壯大,加快推進一批現代物流項目建設等,從而使武漢服務業層次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值呈現加速增長態勢。
三是對外開放水平和城市功能大幅提升。近幾年,武漢市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參加環渤海等招商引資活動,大力承接產業轉移。與此同時,武漢構建全新的城市格局,新興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并駕齊驅,城市建設全面提速,“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協同推進。城市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和擴大,城市快速通道的打開,不僅有力地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方便市民生活,而且對武漢城市圈及周邊地區的輻射功能也進一步提高。
四是城鄉統籌和區域一體化快速推進。近年來,武漢市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城鎮化率不斷上升,民生問題不斷改善。特別是武漢市在城鄉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事業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強了就業和社會保障,采取各種辦法新增就業崗位,幫扶困難群眾,扶持勞動者自主創業,減少了城鎮失業人數。各種社會保險的覆蓋面也進一步擴大,受保人數大幅增加。最低生活保障發放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都有增加。
五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念深入到衣食住行的生活中。近年來,武漢市推進15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50%的標準,累計更新改造350輛混合動力公交車,出租車使用清潔能源比例達到82.4%。基本建成自行車免費租賃服務系統,今年計劃設立站點1200個,投放自行車7萬輛。在漢口江灘、東湖路等開展節能型路燈試點示范工作,安裝LED燈具近萬盞。鼓勵生產、使用綠色產品,對居民購買使用節能燈具給予50%的價格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