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節能的目標可能在20%以上
如果繼續重化,那么工業部門勢必要承擔更多的節能任務,來抵消結構重化所形成的節能負效應。
《21世紀》:工業是節能的主要領域。就“十二五”的節能目標,工信部先后于去年年底和今年三月提了兩個節能目標,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6%和18%。現在這一目標是否確定?有觀點認為,這一目標定得偏低,會影響國家16%整體目標的完成,對此怎么看?
熊華文:“十二五”工業節能的目標,還沒最后定下來。至于說工信部之前提的16%和18%,不能簡單地來說其偏低。總體來看,工業要下降的幅度肯定要比全國水平大,至于大多少還要依賴其他很多因素,才能做出判斷。
我認為,16%的國家目標能否完成,主要是取決于兩個因素,首先是看各個部門的完成情況,比如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和公共機構等主要用能部門。其次是要看三產的結構是不是在重化,如果繼續重化,那么工業部門勢必要承擔更多的節能任務,來抵消結構重化所形成的節能負效應。
以現價比來算,“十一五”期間,三大產業結構是有所優化的,二產比例有所下降,三產提高了2.5個百分點。但是從可比價看,“十一五”期間的工業增速遠遠高于GDP的增速,這意味著工業的比重上升了,產業結構變得更重了。
因此,如果在未來五年,產業結構重化的現狀無法得到改善,那么工信部就應該制定一個更為積極的節能目標。
宋忠奎:《工作方案》的重點當然還是抓工業節能,包括淘汰落后、產業機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屬于工業節能的范疇。我認為,“十二五”工業節能目標會定在20%以上。
《21世紀》:“十二五”期間結構節能將是未來的重點?
熊文華:在“十一五”期間,技術節能對節能目標完成的貢獻率達70%—80%,通過實施落后產能淘汰、節能技術改造工程、加強新增產能能效水平市場準入等政策和措施,主要產品單耗大幅下降,很多企業能效水平指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未來五年,考慮成本、技術等因素,像“十一五”那樣,進一步大幅降低產品(服務量)單耗的可能性不大,技術節能的潛力和空間相對“十一五”將有所收窄,因此節能重點將從技術節能轉向結構節能。
我認為,目前,人們過于關注指標了,反而忽略了更為根本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在兩者關系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要利用高節能目標倒逼企業提升自己的節能能力,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高的節能目標只會滋生造假。
我是中間派,認為節能指標只是個抓手,在各方面條件(如客觀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需要時間、保障就業和維持社會穩定的壓力依然很大等)還不成熟、不具備的條件下,要扭動整個經濟結構在短時間內轉型是不實際的,但給企業一定的壓力,刺痛企業,他們感受到有痛楚,就會想辦法改變。
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去考慮如何切實地去調整產業結構,否則即使是16%的節能目標,其完成難度依然很大。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