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有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碳交易所來看,各個交易所專業化程度比較低,業務比較單一,交易量很有限,碳排放交易沒有統一的規范,存在著重復交易、影響市場穩定發展的風險。此外,信息披露、注冊登記系統都沒有建立,很難弄清楚交易是不是有重復交易等等?很難核查是不是國際上賣了CER (核證減排量)以后,又拿來國內做?面對上述風險,企業缺少信心來參與。所以,呼吁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制度、規則設計。
尤為需要注意的是,廣東省碳交易所將采用的模式只是廣東省內的,屬于區域性的模式,目前不會考慮推廣至全國。它帶來的困境是,在我們的碳交易制度與國外對接之前,國外不承認我們的碳排放數據,因此我們的企業即使在本國已經完成了碳排放量交易,去到國外可能仍需購買碳排放。
對此,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趙黛青博士對媒體坦言,我們只是研究這樣一個機制,至于建立這樣一個機制,則是在政府的統一部署下來做,要把這個平臺建立起來,要具備公信力,并對其發展負責任,所以要在政府的指導引導下組建,但最后執行起來還是要依靠市場。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