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在國內的立法上有實質性的突破。但氣候談判從一個長的時段來講,美國的因素是最關鍵的,它會影響到這個談判的進程。美國雖然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但它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它的有所為還是無所作為在很大的程度上會決定談判的走向。
在美國現在無所作為,或者少有作為的情況下,我們探討的另一個可能性就是中國和歐盟能不能聯手推動這個談判的進程。等到時機成熟、等到美國國內政治氣候發生變化、等到美國的觀念發生變化,再逐漸把美國納入到這個進程來。
中國積極參與氣候談判最主要來自于國內需求
張海濱: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就是:中國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中國推進節能減排不是為了應對國際的壓力,而是真的來自國內的需求。
“十二五”之后,我們專門有一段講氣候變化,這個也是過去的五年計劃里面沒有的。
一個國家是不是真的應對氣候變化,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它是不是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化之中。 “十二五”我們把它列進去,其中包含了三個非常清晰的亮點。
第一個就是政策。不久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里提到,2015年把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降17%。這是我們“十二五”規劃里面制定的一個約束性的指標。這個指標目標已經分到各個省,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關注和稱道的。
第二個亮點是立法。大家都知道依法治國,我們也要依法治理氣候、依法應對氣候變化。最新材料顯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法已經完成了初期的調研工作,開始進入起草的階段。
第三個我比較關注的就是五省八市的試點。這是中國的特色,先試點再推廣。最新的材料也在有序的推進,比如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試點,在天津、大連、上海、北京都在有序地推動。
上一頁 [1] [2] [3] [4] [5]
深入專題了解:2011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