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染行業產值占浙江省總產量53%和全國30%左右的紹興市,管理減排工作已經開始實施。當地不僅把百余家印染企業集聚到工業園區統一管理,還積極開展在線監測,引入刷卡排污機制。
今年3月~10月,紹興市在市區為43家印染企業安裝了用來計量污水排放的流量計,并在流量計上安裝了IC卡。IC卡內記錄著企業的排污指標總量,一旦接近超標線,電子閥門就會向企業和環保部門發出警報,總量用完后,監控裝置就會自動關閉閥門,控制企業排放污水。
此外,面對“十二五”如何控制行業新增產能的問題,陳志華說,預計“十二五”期間,行業的產能會低速增長,每年的增長速度在3%左右。與“十一五”期間產能每年超過10%的增長速度相比,3%的產能增長速度非常慢,行業內基本可以保持與現有產能平衡的狀態,污染物排放的新增量也不會很大。
是否該進行大規模產業轉移?
東部產業升級,中部適度承接,不主張向西部轉移
針對印染行業企業集聚度高的特點,也為了緩解高度集聚污染重的現狀,《方案》中指出,堅持新改擴建項目實施跨區域調劑,由超環境容量的地區向環境容量富余的地區調配原則。
陳志華也認識到,東部沿海地區印染行業多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對當地的環境容量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對于行業高度集聚造成環境壓力大的地區,是否應該進行大規模產業轉移呢?
對于印染行業來說,產業轉移未必是最佳選擇。陳志華說,說到產業轉移和環境容量富裕的地區,人們往往首先想到中西部地區,在過去其他行業的調整中,向中西部轉移也一直是趨勢。但控制污染不是單純的把產業轉移到中西部等環境容量富余的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印染行業“十二五”期間的規劃是:東部地區加速產業升級步伐,中部地區完善紡織產業制造體系,西部地區重點發展特色產業。
東部地區應該依靠科技進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實現產業升級。因為東部地區產業較為成熟和企業的規模化發展為產業升級提供了經濟基礎,所以應該走產業升級的道路。同時,控制發展模式,在不擴大產能的基礎上適當壓縮產能,以達到減少環境壓力的目的。
中部地區可以適度承接一部分轉移過去的企業,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水源豐富的地區。印染行業用水量大,這些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有產業發展的基礎。產業適度轉移到中部地區可以減輕東部的環境壓力,目前也有這樣的轉移趨勢。
“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應該重點發展特色產業。”陳志華說。西部大部分地區缺水,印染行業用水量大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缺乏發展基礎。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