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以及最近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上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部署,明確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只有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系統性深刻變革。
碳達峰碳中和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十四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主線。中國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這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同行動貢獻了關鍵力量。
作為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擔負引領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的大國重任。2015年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簽訂,開啟了人類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篇章。按照《巴黎協定》規定,2020年是各締約方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通報面向21世紀中葉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的關鍵一年。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時代,通過全方位低碳轉型實現“綠色經濟復蘇”越來越成為廣泛共識。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向其他國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
碳達峰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軌跡由快到慢不斷攀升、到達年增長率為零的拐點后持續下降的過程,直到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抵,實現碳中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程,就是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從相對脫鉤走向絕對脫鉤的過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提出將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未來數十年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之一。
近年來,中國正在尋求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韌性的經濟增長方式,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要求中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建立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化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總體而言,中國在經濟基礎、思想認識和技術保障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的客觀條件。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作出的自主減排承諾。“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只有盡早實現碳達峰,才能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打好基礎。
科學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路線圖
碳達峰碳中和是系統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蓋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門,涉及生產和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面。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制定科學的行動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正在抓緊制定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這是中國實現低碳轉型和履行國際承諾的重要任務,也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和全球碳排放達峰創造有利條件,是關系“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路線圖需要以“自上而下”政策引導和“自下而上”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方式穩步推進,要求地方政府、重點行業制定積極明確的達峰時間表,已有部分省份、行業和企業宣布了鼓舞人心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部分省市更是明確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
中國的低碳行動經歷了由碳強度控制、碳總量控制向碳中和的“質”的飛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在“十四五”和“十五五”規劃期間落實。生態環境部表示將碳排放達峰納入中央環保督察,表明了中國堅決推動碳減排的決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的各項工作作出新部署,明確了“十四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下降的目標及年度分解目標。
碳達峰需同時滿足碳生產率年提高率大于GDP年增長率、單位能耗二氧化碳強度年下降率大于能源消費年增長率兩個必要條件。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要將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重點,以能源脫碳為主線加速推動工業、建筑、交通等行業大規模去碳化,爭取實現部分地區提前碳達峰。碳達峰的本質是能源轉型。“碳達峰”不是“攀高峰”,“十四五”期間乃至很長一個階段,新增的能源消費量應該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滿足。必須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一手抓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總量控制和利用效能提高,一手抓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經過長期節能減排政策引導,中國已基本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但面臨單位GDP能源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難度逐漸加大、煤炭消費時有反彈的難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在做好應對方案的情況下,避免碳達峰對經濟增速的顯著影響,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義。由于中國區域間的技術、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差異化的行動方案。在全國一盤棋的工作思路下,碳達峰碳中和有賴于東中西部地區之間要素稟賦的深度融合,通過地區分工協作和產業再構,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為碳達峰碳中和創造制度、市場和政策環境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自“十一五”以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的成績,是中國敢于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的底氣。反過來,碳達峰與碳中和又為改革發展設定了目標和約束,將倒逼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從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的模式轉變。在工作思路上,要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在工作舉措上,要堅持全國統籌,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壓實各方責任,堅持政府和市場雙手發力,在改革創新中推進落實。
進入“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承載著新使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匯聚生態文明制度合力,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既需要有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又需要上下聯動,更需要好的治理體系和系統工具,為長期綠色低碳轉型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要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碳定價政策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激勵減排的有效工具。通過總量控制和碳價格機制,形成對碳減排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有利于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主動減排。中國采取基于總量控制與配額交易的碳市場作為減排手段,并于2011年開始陸續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20年11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啟動在即,計劃在今年6月底前啟動上線交易。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不能只依靠節能提效帶來的能源需求降低,也不能只依靠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的能源電力部門脫碳,而必須依靠各經濟部門和各能源行業的全面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呼喚著技術的快速突破和市場的有效激勵,需要有突破性技術支撐。特別是常規減排技術或替代技術難以實現深度減排的領域,技術尚不太成熟、成本較高,必須通過碳定價機制,加快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化。有了碳市場的價格機制,企業通過碳交易市場補償減排成本甚至獲取收益,從而促進其參與技術研發的積極性。當然,碳市場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須多種市場機制協同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