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期盼已久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15日終于出爐。相較于之前的一系列鼓勵措施,此次意見更為具體詳細,幾乎對當下電站建設的所有重大難題都給出了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同時,意見還提出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將此前的規劃目標一舉提高了75%。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這次的政策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太給力了。”
35GW的目標超出預期
意見提出,2013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GW)以上,大大高于此前《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2015年2000萬千瓦的目標。
作為國內啟動光伏應用市場的重要方面,35GW的目標對行業而言無疑是極大利好。“只有市場發展起來,上游的制造環節才有可能脫困,國務院專門針對一個產業,給出如此專業、詳盡、可操作的政策是不多見的,足見國家對光伏產業的重視程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說。
對于業內普遍關心的補貼年限,意見規定,根據光伏發電成本變化等因素,合理調減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和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這也是政府首次明確電價及補貼執行年限。
據了解,補貼年限是影響電站項目收益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自我國2011年8月正式發布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以來,始終未明確該獲批電價的執行年限。實際操作過程中,電站的售電協議也是一年一簽。
“明確電價支付年限有利于提高光伏電站投資收益模型的確定性和可靠性。只有年限確定,光伏電站資產的證券化才有可能,從而吸引更多追求穩定收益的資金進行投資和運營。”行業分析師余文俊分析。
多管齊下消除電站建設“頑疾”
同時,意見還將并網、電量收購、補貼、土地政策逐一細化,為分布式光伏項目、電站投資開發提供了多重保障。
土地擁有權和使用權一直是抑制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問題之一。“因為國有化的特殊性,使得很多項目業主擔心土地突然被征收,那還在25年服役期內的電站怎么辦,這使得之前只有國資背景的大的電力公司才有資格進行電站投資。”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意見首次將這個問題公開提出并明確化,解除了很多投資人的顧慮。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還提出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將建立由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資金的制度。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以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另外還將通過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支持光伏發電發展需要。
這一制度的確立,正是為了解決企業在電站建設中最為擔心的資金無法按時回收的問題。
阿特斯市場總監張含冰透露:“一些2011年完成的項目,公司最近才收到付款,這對企業的資金壓力很大,特別是電站這種需要占用大量資金,且需要銀行提供充足貸款的項目。”
另外,意見提出,對光伏企業有保有壓。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表示,利用金融杠桿扶持優質、有品牌、有信譽的規模企業做強,淘汰不良產能。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光伏產業大鍋飯的困境。
光伏電站變身“避險區”
盡管光伏行業整體遭遇困境,但是與光伏制造環節相比,光伏電站項目憑借穩定的收益,自今年以來仍吸引了大批光伏企業以及非光伏企業的青睞。
7月初,松遼汽車宣布將收購阿克蘇舒奇蒙光伏發電有限公司100%股權和新建1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一個月前,江蘇曠達也宣布涉足新能源,試水光伏電站。
企業為何如此熱衷于投資光伏電站?最為關鍵的原因是收益率穩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按照現在的補貼,在光照好的地區電站的收益率能達到15%,即使較差的地區也能達到8%以上。”
“這是很好的現象,只有在人和資本參與進來使產業市場化和資本化后,才能形成成熟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說。
業內人士表示,意見逐一解決了電站建設發展至今遇到的幾乎所有難點,國內電站建設將逐漸從無序、虧損向有序、盈利轉變,進而帶動上游企業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