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運行僅8個月,湖北省碳交易總成交量已突破1000萬噸,交易額1.6億元,各項交易數據均全國領先。
昨日,湖北碳交易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14年12月31日,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為1020萬噸,其中公開拍賣200萬噸、協議轉讓120萬噸、二級市場交易700萬噸。目前,二級市場交易量占全國的48%,居全國第一;交易總額1.6億元,占全國的31%,居全國第一;累計日均成交量為3.8萬噸,占全國的56%,居全國第一。
“不論是總交易量、還是日交易額,都占到了全國的半壁江山,是全國最活躍的碳市場。”湖北碳交易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交易主體全國第一
國內首個外資主體參與交易
碳交易是一種用市場方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通過讓排碳“有價”,倒逼企業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向低碳化轉型。湖北是中部地區唯一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份。
去年4月,湖北碳交易中心正式上線運行。首批控排企業包括全省年能耗在6萬噸的企業,包括武鋼、神龍汽車、華新水泥等。
“這些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已有企業獲取減排收益2000多萬元,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可通過碳市場買來‘配額’,也實現了較低成本的減排。”湖北碳交易中心負責人介紹。
業內人士分析,湖北產業節構偏重,控排企業多,有“剛需”。在規則設計上,放低門檻,鼓勵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參與,這是湖北碳交易活躍的兩個原因。
目前,湖北碳交易中心累計開戶925戶,在全國7個試點中居于首位。包括超過600位個人。省外投資者占比55%,累計引進省外和境外資金1.5億元。還有一家荷蘭的石油公司參與交易,成為國內首個外資主體參與的碳市場。
金融創新取得突破
開發200萬畝“碳匯”
“碳配額”一旦成為企業可抵押的資產,就為企業新增了一個融資渠道,“碳金融”于是在湖北產生。
2014年,湖北碳交易中心與多家銀行簽約,為企業爭取800億元的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減排技術應用和綠色能源項目開發,規模全國最大。
當年9月,簽署了全國首單4000萬元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12月,除了促成了4億元碳排放權質押貸款,還設立3000萬元國內首只碳基金,計劃發行約20億元的企業碳債券。
碳交易的產品除了“碳配額”,還有“碳匯”即是指森林吸收CO2的能力。不發達地區植樹造林產生的碳匯,可以賣給發達地區用于排碳,這是一種生態補償機制。
今年,湖北實施了神農架林區和通山縣的林業碳匯項目試點,開發近200萬畝林業碳匯項目,預計碳匯收入近千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