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政府召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啟動會議,落實去年包頭與深圳兩市政府簽署的碳交易區域合作戰略協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方面表示,此舉標志著深包兩市碳交易市場區域合作建設工作正式啟動,這也是深圳碳市場品牌服務及管理模式的首次異地輸出。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的嘗試對于統一市場的建設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有利于破除深圳碳市場在規模上的先天局限性,納入深圳碳市場的企業,數量多、排放少、以制造業為主,而以制造業為主的地區為輸出對象更具優勢。
跨區域對接得以實現
2014年,包頭市被內蒙古確立為自治區碳交易試點。當年11月28日,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包鋼親自帶隊調研深圳碳交易市場運行情況,并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兩市碳交易區域合作戰略協議。協議約定由經驗豐富的深圳碳交易建設團隊協助包頭,全面推進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建設工作,并且最終實現深圳與包頭兩市碳交易市場的區域對接。
值得注意的是,推動包頭碳交易市場建設后,深包兩市未來有望使用統一的登記系統、交易平臺等。
“這將會是終極目的,但是路還挺長的,目前我們所做的是給他們進行能力建設。”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代總裁葛興安表示,與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地區開展跨區域合作,既可支持西部省份的低碳發展和轉型升級,也可以通過這種跨區域合作模式,在明年底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過程中,為深圳碳交易市場積累更多的跨區域服務經驗。
葛興安認為,深包兩地碳交易區域市場的建設將國家碳交易試點成功經驗推廣到非試點地區,幫助非試點地區加強能力建設與市場培育,從而能有效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
截至9月11日,深圳碳市場配額總成交量421.6313萬噸,總成交額2.07億元,成交額位居全國第二,收盤價38元/噸。
去年8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批復同意支持境外投資者參與深圳碳排放權交易,這也是國內的區域性要素交易市場首次向境外投資者開放。此外,記者獲悉,深圳交易所也將在近期推出一款創新型產品,將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以配額為依托幫助企業取得融資。
對于深圳引入境外投資者、碳金融產品等創新舉措是否能借此輸入到非試點區域,陳少成向記者分析,境外投資者和碳金融創新在深圳落地效果不錯,但是否能成功引入到其他地區,更多地取決于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力度。
“在區域合作上,我認為不能為合作而合作,更多需要關注不同地區間的行業差異、發展水平及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問題,避免造成對納入行業施加太大壓力導致碳泄漏或者帶來大量配額以及CCER(核證自愿減排量)供應,沖擊市場。”陳少成進一步表示。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人士也坦言,包頭與深圳在地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方面還是有很多不同,最終肯定會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進行業務連接,并不是一味照搬既有模式,應地制宜或許才是最好的。
加速推進向多地輸出
“我們總體目標是希望建成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中心。”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就曾表示,深圳明年的目標是:首先,爭取進一步擴大深圳碳交易的覆蓋范圍,目前范圍集中在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未來將進一步拓展到交通和建筑兩大領域;第二,積極拓展和其他省市的碳交易市場的合作,進一步擴展碳交易市場的規模;第三,不斷嘗試如碳債券、碳基金等碳交易品種的創新。
據了解,除了此次與包頭開展輸出合作模式外,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正在加速推進與江蘇淮安、甘肅、四川等地的合作,力爭將深圳碳市場成功模式輸出到更多地方。
業內分析認為,區域碳市場的建立主要有兩點好處:一是可以降低全國碳市場的難度;二是有區域碳市場的基礎后,全國的碳市場建立起來將更加牢固和有效。不過,要實現區域碳市場的建立,還需要將碳交易的管理辦法、總量設計、配額分配的方法、抵消機制、核查等方面進行統一,不能出現多個設計模式,而一旦全國性碳市場建立后,這些“地方糧票”如何轉化也將會是一個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