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是全省干部群眾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是對科學發展規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 黨的十六大以來,山東堅定地踐行科學發展觀,認識不斷深化,水平不斷提高,走過了一條由加快發展,到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 基于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省委書記李建國指出:實現工作指導的轉變,就是要堅持好字當頭,在好字上下功夫、抓落實、見效果,努力做到經濟結構優、質量效益好、創新能力強、資源消耗少、生態環境美。 某種程度上,濰柴可以視作我省近年來經濟發展由快向好轉變的一個縮影。從2001年銷售收入8億元,到2006年的240億元;從模仿生產到自主研發并大量生產“藍擎”歐III發動機,成為我國第一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發動機生產商;從單一的發動機生產廠,到控股80多家汽車零部件及整車生產廠的大型企業集團——濰柴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實現了由注重發展速度和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轉變,呈可持續發展態勢。董事長譚旭光說,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和國內外市場形勢在不斷變化,企業的發展戰略必須隨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一直以較快速度前行,到2001年,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3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元大關,標志著我省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臺階。黨的十六大召開后,圍繞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這個總目標,緊緊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省上下掀起一股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的熱潮,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2003年,各地學習借鑒南方先進地區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克服“非典”疫情和旱澇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省生產總值達到1.24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7%,為1996年以來最高增速,也是我省連續第13年經濟實現兩位數增長。2004年,山東經濟總量過1.5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利稅居全國首位。 到2006年,全省生產總值首次超過2萬億元,達到22077.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正向5000美元攀升;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達12072.4億元,和2003年全年基本相當。同時,諸如經濟結構性矛盾、資源能源消耗比較大、體制機制性障礙等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也更加突出。經濟發展“快”的要求基本達到了,但離“好”的標準還有較大差距。 新一屆省委全面分析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具備的條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工作指導轉變的重大決策。科學發展,就是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諧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維護穩定、增進和諧中發展。率先發展,就是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率先調整經濟結構,率先轉變增長方式,率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率先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在國家實施東部率先發展戰略中,保持強勁態勢,始終走在前面。
中央精神與山東實際有機結合
今年初,廣東佛山陶瓷巨頭齊聚淄博,商討投巨資在這里建一個“佛山建陶工業園”。這事兒對許多急于招商引資的地方無異于“天上掉餡餅”,但淄博市領導卻一口回絕。市長周清利說:“要說不心動那是假話,但節能減排是約束性指標,淄博又是重工業城市,環境容量有限,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絕不能再上了。”從今年3月開始,淄博新上項目除環評、安評外,還在全國首開節能降耗評價先河,不過“節評”關,再掙錢的項目也不許落地。 節能降耗、治污減排是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也是我省經濟工作的難點。通過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全省節能降耗成效初顯:2006年上半年,萬元GDP能耗出現向下的“拐點”,全年降至1.23噸標準煤,比上年降低3.46%,今年上半年又比2006年下降2.38%。 “宏觀調控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全省已成為共識。在嚴格落實中央政策的同時,我省注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運行質量,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五年來,全省農林牧漁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向科教文衛、居民服務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資加大,去年投資增長率達22.8%至82.9%,今年1-8月增長率更是高達26.7%至124.2%,明顯高于全社會投資增幅;而國家和省重點控制的鋼鐵、電解鋁、煤炭、電力和紡織等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行業的投資明顯減弱,在去年投資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今年1-8月又回落15個百分點。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認為,山東堅持把中央指示精神與實際省情相結合,執行力、創造力和開放力都非常強,這是這些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為國有經濟占較大比重的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通過三年國企改革脫困、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國企有進有退、抓大放小等一系列措施以及名牌戰略、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工程等,國有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對重要經濟領域和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的控制力顯著增強,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目前,我省絕大多數國企都建立了規范完善的、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現代企業制度,涌現出海信、浪潮、兗礦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
新起點上再謀新跨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東同全國一樣,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五年的發展,山東經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人均生產總值正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進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新階段。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一些發展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也逐漸暴露,有的還日趨尖銳:一方面,我省經濟人均占有水平較低,經濟外向度低,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城鄉差距拉大,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保持經濟平衡較快增長,仍是主要任務;另一方面,能源資源消耗較大,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尤其是節能降耗、治污減排、保護環境的任務十分緊迫。 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來解決。這個發展,不是粗放的、單純追求GDP的發展,而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是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發展,是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 發展必須要抓住關鍵環節和突破口。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慧分析說,過去五年山東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與我省把突破口選擇在薄弱環節,把制約山東經濟發展的民營經濟、外經外貿、高新技術“三個瓶頸”打造成“三個亮點”緊密相關,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像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以每年2個多百分點的速度提升,由2001年的14.7%提高到去年的26.2%,今年前7個月又提高到27.2%。 成績的背后,是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從去年開始,濰坊市通過國有資本收益、國有股權融資等渠道,計劃五年籌集10億元資金,專項用于高水平研發平臺和高新技術重點項目建設,去年投入2億元扶持的6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受益企業之一的中微光電子公司是一家從事光伏電力、LED照明和光通訊的節能環保型高科技企業,正式運營一年銷售額便超億元,五年內將達50億元。在國外工作過十數載的公司總裁孫夕慶告訴記者,他們所有產品都是在濰坊研發完成的,這里不但成本低,政府還給高科技企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公司照明燈質量還不完善時,當地政府就在市區中心的一條觀光大道安上了他們的產品,隔三差五地修,邊修理邊完善,前后改進了100多項產品技術指標。 經過持續的解放思想和市場經濟的洗禮,我省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積累了成功的經驗。而對全省來講,如何完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實現協調發展方面則是篇大文章。 從建設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山東半島城市群,到“三個突破”,再到“一體兩翼”,我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思路越來越清晰。最近,省委主要領導同志經過充分調研,在過去主要從“東中西”橫向坐標考慮全省區域發展的基礎上,側重于從“北中南”縱向坐標觀察和思考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體兩翼”的全省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新構想:“一體”,就是從東部沿海沿膠濟鐵路向西到省會濟南周圍這個主體;“兩翼”,即黃河三角洲及周邊和魯南經濟帶。這一戰略構想,使全省區域經濟板塊有機整合,也為我省積極參與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合作與競爭開啟了新思路。 提升“一體”,伸展“兩翼”,山東這只雄鷹背依中原,面向大海,將振翮高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