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逐步深入,污染物濃度的壓縮空間越來越小,進入2018年后治霾難度將逐漸加大。去產能、調結構已經是現階段治霾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1、從2017年的PM2.5濃度來看,通過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等眾多措施,京津冀各市空氣質量大多較2016年出現了一定好轉。尤其是自2017年10月冬防開展以來至今年3月份,在PM2.5濃度與重污染天下降的硬指標壓力之下,各市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勁頭較以往更足,效果也更明顯。
這都離不開環保人在治霾戰場上的努力,當然也離不開科學措施的指引。同時其成果進一步說明了過去走的路子是對的。要從根子上解決霧霾問題,必須加快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的調整與優化。有人說霧霾全看天氣。但其實更多的還是在看人為,重污染的發生,氣象因素固然不可忽視,但源頭還是在人為排放上。
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較2013年下降35.6%;重污染天數23天,同比下降41.0%。2018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截止4月23日,北京市PM2.5年累計濃度59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24.4%,其它幾項污染物中,除了臭氧,也均實現了同比下降。
如此顯著的大氣改善成果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5.4%。分輕重工業看,1季度,輕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4.9%;重工業增長2.5%。重工業增速較慢。從下圖2017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速值增速來看,自去年第二季度開始,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就開始減緩。
從2012至2016年北京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來看,北京市鋼材產量、水泥產量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2012年至2016年鋼材年產量下降了36.04%。可以說,早已開始的結構調整與優化確實對大氣環境治理起到了巨大作用。
2、另一方面,以河北省為例,作為一個第二產業占比48.43%(2017年)的省份。其各市第二產業普遍占有較大比重。
近幾年,隨著環保力度加大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各市在調整結構方面也下了較大功夫。
2017年,石家莊市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3%,增速全省第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55.8億元,同比增長3.6%。分輕重工業來看,全年輕工業增加值1131.3億元,比上年增長8.7%;重工業增加值1224.6億元,下降1.1%。
自2012年以來至2017年,石家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呈現出上升的同時,其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卻在逐年緩慢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升。
其中工業增加值下降的代表有,鋼鐵工業下降3.9%,建材工業下降2.0%,石化工業下降4.6%。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788.0億元,下降5.7%,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58.2億元,增長14.1%,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0.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在逐步調整中,去產能效果初步顯現。
與此同時,2017年石家莊PM2.5濃度同比2014年下降25.86%,PM10同比下降24.02%,SO2實現了三年連續下降,累計下降49.23%。綜合指數與CO也有一定幅度下降。
另外,在優良天上:2017年度,石家莊市一級優6天、二級良145天,優良率41.7%;同比2013年,一級優增加6天、二級良增加102天、優良率增加29.9個百分點,重污染比例減少27.8個百分點。
事實證明,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確實會對環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下,新的三年抗霾戰也即將打響。過去的成績固然較好,但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更應該考慮未來,繼續在大氣污染治理上下足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