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柳所在的企業并不是個案。例如位于寧波的一家企業,此前曾宣布計劃投入2億元用于風電設備自主化,并在今年底達到300臺2兆瓦風機的制造能力,要成為風機制造業的后起之秀。但記者在其公司官方網站上未看到任何風機銷售的信息或案例,企業新聞一欄僅有一則關于網站更新的新聞,且更新于2011年2月。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1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排名前20位的風機廠商占據了國內98.5%的新增裝機市場,而排名前4家企業占據了新增市場50%的市場份額。
創新“大冒險”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被迫”開創新的租賃商業模式,并直接參與上游建設,自己建風場、賣風場。
2月,針對“三一電氣將退出風電行業”的傳言,三一電氣在北京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總經理吳佳梁稱,“我想這可能是競爭對手放的煙幕,無論從人力還是物力上考慮,三一都不可能輕言退出。”
作為工程機械領域的巨頭三一重工的全資子公司,三一電氣2008年正式成立并進入風電行業,迄今為止已投入超過30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三一去年在全國風機新增市場中排名第17位,全年裝機179.5兆瓦,較2010年增加了73兆瓦,但其市場份額僅占全國新增裝機的1%。
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三一與排名前五的企業差距太大。在他看來,三一退出的傳言也并非空穴來風,因為業績不好,原來100多人銷售團隊已被裁掉了大半。
在去年一片蕭條下,也有企業實現了逆市增長。與2011年華銳風電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8.66%相比,廣東中山的民營企業明陽風電去年銷售收入實現了30%以上的增長。去年明陽風電的新增裝機量也顯著上升,在去年全年新增市場份額也從2010年的5.5%上升至6.7%,并首度進入了全球風機整機制造商前十位。
明陽風電的銷售增長或可歸結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其采用的租賃模式,在保證風場正常運營的情況下,減輕了業主一次性的支付壓力。此外明陽參股上游產業鏈,自己建風場,賣風場。據了解,這種新的商業模式約占其去年銷售比例的近一半。
不過新能源行業分析師曹寅卻認為這是企業在市場環境不好倒逼下的一種無奈之舉,不僅是明陽,其實很多企業都在嘗試這種模式,就像GE當年開創設備租賃模式一樣。但設備廠商自己建風場也有很大的風險,例如如何拿到好的風場資源,風機一次性安裝難以重復使用等。
而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雖然保住了市場的第一、第二的位置,但日子都不好過。華銳風電疲于與風機控制系統合作伙伴美國超導的合同以及知識產權糾紛;金風科技由于技術路線原因,深受去年原材料稀土價格上漲之痛,在與同行價格戰上底氣不足。
寒冬中的機遇
未來幾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目前行業出現的變化,可能成為市場領先企業的發展契機。
對于風電行業的寒冬,王軍峰有自己的看法。“任何行業發展都會經歷由不規范到規范的過程,‘十二五’規劃國家的風電裝機大目標擺在那里,只是與前幾年相比,發展速度會放緩。我們已經把外企打趴下了,目前這種變化對于行業領先企業而言并未是壞事。”
但要說風電寒冬會很快結束,也確實太早。
“今年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里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如此判斷,他強調風電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后暴露出很多問題,政府正在對行業做調整,即不再追求量,而是真正提高風電使用效率。“十二五”期間,各省還將按照電力消費總量來規定可再生能源比例,今后風電項目將更接近用電負荷中心,減少遠距離的大規模風電上網接入,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多用風電,協調區域發展。
截至2011年,中國累計風電裝機為6200多萬千瓦,但其中有近2000萬千瓦上不了網。
與“十二五”1億千瓦風電并網裝機量相比,2012-2015這四年總計的新增裝機空間還有約6000萬千瓦。目前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
在曹寅看來,整個風電行業就像其股價一樣,也才剛打開理性發展的開端。“目前的調整是必然過程,沒有前期大規模的發展和積累,這些風機廠商不可能花大的精力和資金去投入技術研發,不會去認真思考如何真正提高客戶價值。現在靠價格競爭已經沒有出路,未來企業的競爭包括技術研發實力、企業經營管理能力、資本等各類資源整合的能力、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王軍峰已經將自己的主戰場轉移到了西南地區,用他的話說,今年這里將成為新的戰場。由于西南的電網接入好,電價高,今年競爭也將最激烈。“寒冬是到了,但訂單還是要拿的。”
西南地區是“西電東輸”的主通道,這里風電上網條件比西北地區好,再加上這里風電的上網電價高,業主開發風電場積極性很高。以貴州為例,目前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是6毛1,而受益于西部大開發支持政策,每度電補貼2分錢,再加上有的風場拿到CDM(清潔發展機制)補貼近1毛錢,最終電價可以達到7毛3。
這樣算下來,一個中等規模的風場,大概8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不少主流廠商都推出了針對西南高原地區的特殊機型,加大葉片寬度,增加掃風面積。
■ 長鏡頭
海外市場路越來越窄
46GW(GW=100萬千瓦),國際風能協會4月17日給出了一份對于2012年全球風能新裝機容量的預測。對于中國的風機廠商來說,這并非一個好的消息。
在這一預測下,2012年新裝機增速僅為12%。
在國內市場上,新裝機增速趨緩以及競爭加劇已經使得國內廠商利潤大幅下滑;在國內廠商冀望海外市場之時,他們面對的將是更劇烈的競爭。
歐洲市場巔峰已過
歐洲是現代風電行業發端之處,亦是風電行業早期最大的市場。但在中國企業將目光瞄向歐洲之時,歐洲市場的黃金時期已過。
但一些分析師認為,雖然增速放緩,歐洲市場后續發展仍有空間。此前歐盟制定的2020年能源行動計劃指出,風電占整個歐盟電力消費的比例應達14%,而到2011年底,這一比例僅為6.3%。
另一方面對于歐洲再生能源市場的利好是,自日本核危機之后,歐洲普遍對核電更謹慎,甚至“退核”,這使得能源緊缺的歐洲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