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煤炭市場呈現“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點,尤其是近期,煤炭價格出現明顯的異常波動。時值電煤消費淡季,沿海煤價再度飆漲,甚至接近千元關口,究竟是什么成因導致的煤價長時間居高不下,具體來看,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電煤終端采購需求表現旺盛。經濟復蘇對能源消耗的快速拉升、全球氣候變暖下極端天氣的頻發,以及可替代性清潔能源出力不佳,致使電煤消費長時處于偏高水平,而高企的采購成本加大了終端補庫難度,為有效覆蓋電煤消費旺季,終端用戶北上補庫較為積極,對煤價形成強有力支撐。
據監測數據顯示,自2021年3月份以來,沿海八省日耗基本保持在170萬噸以上,超八成日期保持在180萬噸以上,個別時段甚至突破200萬噸,遠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庫存經歷1個多月的快速消耗,由2800萬噸左右高點快速回落至2200萬噸左右,4月中旬開始回補到,但僅有2350萬噸左右水平。
二是行業庫存結構性失衡問題顯現。近年來,為控制采購成本,終端用戶調整采購模式和庫存結構,煤炭行業庫存快速向下游轉移,但長時的高位耗煤致使終端庫存快速下沉,在上游始終低庫存或零庫存運轉下,旺盛的采購需求釋放致使價格快速飆漲,供給缺乏彈性,行業庫存結構性失衡問題陸續顯現。
三是煤炭進口結構性調整期未過。此前澳洲煤雖暫停通關,但仍留給市場部分信心,中澳對話無限期延后,給予沿海煤炭市場致命打擊,目前煤炭進口結構性調整期未過,短期中高熱值煤種補充尚未完全,采購需求多集中顯現在內貿市場,加劇我國煤炭供需偏緊格局。
四是信息不對稱下的市場過分解讀。行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各環節的高速運轉,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信息的透明化、對稱性,而當前各方參與者對煤炭行業整體運行情況存在信息上的閉塞,就助推了市場的過度恐慌和過分解讀,也推高了煤價的走勢。
由此來看,以上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煤炭出現時段性、區域性的供需失衡局面,煤炭價格也因此出現了明顯的異動,進而觸發國家層面政策調控。近期我國煤炭市場也因此出現了以下新的特點:
一是國家政策導向色彩濃厚。近期大宗商品異動頻繁,國家高層調控決心堅定,隨著政策實錘落地,煤炭行業走向將逐步回歸理性,部分哄抬物價、借機炒作行為得到嚴懲,產地煤炭外運成本進一步下移,煤炭價格走勢逐步回歸供需基本面。
最新數據顯示,山西靜樂5500K煤炭價格為725元/噸,陜西榆林5500K煤炭價格為717元/噸,均較前期高點下降30元/噸;內蒙古鄂爾多斯5500K煤炭價格為742元/噸,較前期高點下降18元/噸。
二是動力煤期現聯動效應趨弱。動力煤交易合約的金融化,致使傳統煤炭行業運行格局被打破,市場化調節機制逐步加強,尤其是在價格異常波動且缺乏參考性時期,指導現貨市場走向苗頭顯現。然而我國煤炭繼具有商品屬性,又具有戰略屬性,當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調節失衡時,煤炭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此輪國家政策調控,資本市場迅速反映,與現貨市場分化加劇,短期聯動效應趨弱。
三是物流環節偏高成本難釋放。長時間的價格走強,致使各物流節點庫存成本居高不下,在此輪政策調控下,大宗商品的經營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現貨市場反映靈敏度遠不及金融市場,存在明顯滯后性,尤其是物流中間環節。
即使短時的供需偏緊格局未改,但我們要認識到,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為保障經濟穩定運行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政策調控的決心不會變,隨著煤炭產地安全、環保和保供政策尋得調節均衡點,電源結構調整優化,煤炭供需關系將得到有效改善,并沿著物流鏈條逐步向下疏導,即使市場上仍有部分參與者存在僥幸心理,但煤價穩步回落仍將成為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