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價格是供求關系來決定的,煤炭也逃不出這樣的關系。
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受安監、環保及“倒查20年”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我國煤炭產量始終處于低位。盡管在2020年4季度冬季保供階段產量有所提升,但2021年3月,產量再次受限。
在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連年受限以及“青山綠水”等因素的影響下,合法產能已經處于滿產狀態。但未來在高價格和政策轉向支撐的背景下,供應多多少少會有些許的邊際改善。
工業品更側重看需求,2020-2021年在全球大放水的前提下,各國經濟都開始步入復蘇進程,特別是我們國家控制疫情比較好,經濟率先恢復,2021年宏觀經濟開始從經濟復蘇步入過熱階段,煤炭需求增長勢頭強勁。5月至今,終端用戶動力煤消費仍然能保持正增長,十分難得。畢竟去年需求端嚴重被擠壓,在5月又集中釋放的。能繼續同比增長,可想而知需求有多么的強。
經濟的過熱,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究其原因重要的就是供應受限+刺激需求雙“引擎”驅動。
展望未來,我們仍然要從供應和需求兩個維度去看市場。一是供應端受政策影響偏大,未來在某個階段很容易形成“黑天鵝”。國常會已不止一次提及大宗商品過快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督促重點煤炭企業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增產增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障。據悉內蒙古少數露天煤礦臨時用地已獲批復,七一后有望一定程度緩解供應壓力。進口端是否有階段性增量也有待觀察。二是需求的先行指標比較多,我們應該更多的觀察流動性和利率水平的變化,放流動性意味著刺激需求,收則相反。
最后,筆者認為,從短周期就也是庫存周期來看,本次大宗商品牛市周期或接近尾聲,后期不排除進入震蕩階段,品種間分化趨勢會拉大。煤炭從庫存結構的情況看,也逃不出大勢,現在還無法判斷階段性頂部在哪,但距離下降周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