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節能減排為切入點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提出了節能減排目標,為此電力、交通、建筑、冶金、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等領域,在力爭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同時,低碳技術也獲得了長足進步。
2007年9月8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聯手應對。發達國家應該正視自己的歷史責任和當前人均排放高的現實,嚴格履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并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減排。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特別是要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清潔技術,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氣候變暖是全球十大環境問題之首,其中人類社會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形成的溫室效應是氣候變暖的根源。中國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較低,但排放總量較大。預計2025年前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有可能仍然會較大;诖,發達國家要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諾減排溫室氣體的呼聲越來越高。面對國際減排壓力和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要求,我國急需推進二氧化碳減排。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并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秶窠洕蜕鐣l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2007年6月3日,中國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斗桨浮芬幎藨獙夂蜃兓闹笇枷、原則和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國際與國內、當前與長遠,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結合起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地區規劃,努力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而要實現以上目標,關鍵在于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在全國范圍內繼續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并以此為切入點,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諸多挑戰
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如果像發達國家那樣減排溫室氣體,將可能嚴重制約能源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目標將受到嚴重挑戰。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緩解我國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和保護資源環境,規避可能出現的氣候壁壘對經濟造成的實質損害,實現氣候變化背景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目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諸多挑戰。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制約因素。目前全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氣污染中僅二氧化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占GDP的2.2%。雖然我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以煤炭為主、多種能源互補的能源結構,但是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的65%左右仍為煤炭,而且這種以煤為核心的能源結構在現在以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煤炭的消耗會隨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氣體排放將進一步增加。
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發展低碳經濟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目前我國處于快速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比較迅速,水泥、鋼材、石化等高耗能行業含碳量非常高。這給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何提高這些行業的生產水平和技術,在生產最好產品的同時使碳的排放量達到最小,是我們今后應該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總體技術水平落后是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發展低碳經濟是保護氣候的重要途徑之一,但要真正實現低碳經濟還需要很多科技支撐,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亞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儲存到地下等。我國目前還處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起步階段,低碳技術水平總體上比較落后。但是,我國在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優化能源結構、增加碳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改進消費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應在適當的時候提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建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同時,加快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際機制和國際資源發展低碳經濟。
城市(區域)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機遇
低碳經濟有助于實現城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城市(區域)經濟,一般來講重工業、高耗能產業集中,長期沿襲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使城市(區域)水環境、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上下功夫。
低碳經濟的問題實質上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無疑會有助于改變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促進城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
低碳經濟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的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部門的自身特點,把握關鍵領域的低碳發展重點,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和盡可能高的整體效益來構建未來的產業經濟,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要結合當前節能減排的重大戰略措施,針對工業產業和終端用能效率的低下,以及不斷發展的交通和建筑領域在未來大幅增長的能源需求,抓住重點用能單位和用能部門,淘汰落后產能并嚴把新建項目能效關。要著眼于中國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基于化石燃料特別是煤炭在當前和未來我國能源結構和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基礎地位,在中長期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加快以煤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建設和先進發電技術商業化,在煤炭潔凈利用的相關領域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低碳經濟有助于推進城市(區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低碳經濟積極倡導生物質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通過清潔能源革命,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糧食主產區等生物質能源資源較豐富地區,可以建設以秸稈為燃料的發電廠和中小型鍋爐。在規;笄蒺B殖場、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等建設沼氣工程,合理配套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大規模開發和建設風力發電工程,促進風電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熱利用,在偏遠地區推廣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建設小型光伏電站等。
大力發展以低碳經濟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農業低碳措施主要有:選育低排放的高產水稻品種,推廣水稻半旱式栽培技術,采用科學灌溉技術,研究和發展微生物技術等,以有效降低稻田的甲烷排放強度。
為城市(區域)水利建設提供發展機遇。面對溫室效應的挑戰,應通過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完善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新機制和推行節水等措施,力爭減輕城市(區域)經濟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治水思路,在加強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設的同時,對于生態嚴重惡化的河流采取積極措施予以修復和保護。建立國家初始水權分配制度和水權轉讓制度。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加強水資源控制工程(水庫等)建設、灌區建設與改造,繼續實施并開工建設一些城市(區域)性調水和蓄水工程。
為城市(區域)可能承擔的二氧化碳減排限排義務做準備。1998年5月29日,我國簽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雖然暫時我國還不負擔減排義務,我國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還不是很高,但排放總量很高,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可能進一步增加。因此,加強對低碳問題的研究,盡早做好減排限排的基礎性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設低碳城市、構建綠色體系是可持續發展必然選擇
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既是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關鍵措施,也是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而低碳城市建設是節能減排的重要載體,將引領未來城市建設的新趨勢。
實現低碳發展是我國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有效利用能源,實施節能減排是低碳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制定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低碳城市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對城市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高效利用土地、能源、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工業布局低碳化、循環化。
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的重要內涵。當前,我們急需構建綠色經濟系統,包括綠色交通體系、綠色物流體系、綠色農業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倡導綠色消費等。還應當盡快建立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指導低碳城市發展。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