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公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經濟回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在經濟止跌企穩的時候,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公布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包括電池、設備及組件等)的表現。從這份首度發布的報告可以看出——
1、國內光伏產業發展迅速
從2001年的3000千瓦,到2008年的200萬千瓦,7年時間,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增長600多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一。而10年來,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41.3%,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兩者對比,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
太陽能光伏產業是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產業之一。我國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必然會促進更多資金、更多企業投身其中,帶動光伏技術的進步。以光伏產品的原材料多晶硅為例,目前,國內多晶硅投資主體已從單一主體發展成四大類:第一類是以峨嵋半導體廠和洛陽中硅公司為代表的老牌多晶硅企業,第二類是原來的金屬硅生產廠家,第三類是下游光伏產品生產企業,而第四類則是意圖通過涉足多晶硅行業獲得土地、電價或股票收益的投資商。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基地,但是仍存在企業總體規模偏小、低價無序競爭、自主創新能力低、誠實守信觀念不強等問題。目前全國有16個省在建或準備動工建設多達33個多晶硅項目,如果這些項目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釋放產能,我國的多晶硅產量將達到14萬噸,而2010年全球對多晶硅的需求也不過8萬噸左右。
我國太陽能光伏生產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國內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容量不及生產容量的2%,市場狹小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光伏產業的技術發展。
那么,導致產業規模擴展快、而國內市場拓展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三頭在外”,缺乏自主權。據介紹,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來自國外,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原料“三頭在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依靠進口,90%以上的原料要依靠進口,80%的銷售靠出口。
二是環保問題未能解決,光伏產業鏈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料、太陽能電池、集成組件、發電工程。受關鍵技術和工藝技術的限制,重點行業多晶硅生產過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
三是光伏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呈現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因此做強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硅材料,將是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要想使國內光伏市場取得大發展,從企業層面看,應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太陽能光伏產品轉化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從國家層面看,應進一步配套相關政策,大力扶持處于發展初期的光電產業,鼓勵開拓國內市場,使光伏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政府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政策補貼力度以及實施范圍已經進一步完善。2009年3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過財政補助支持開展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帶動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