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節能環保協會、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籌)聯合發布了《2010中國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報告》。據了解,該報告是上述機構對于節能減排產業進行整體觀察、描繪、分析的第2本年度報告。
從政治共識演進到產業共識
自2009年以來,全球的節能減排出現了新的形勢。最主要一點是,在科學界仍存爭議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已經形成政治共識,低碳發展已經形成經濟共識。發達國家已經挾持其長期以來在產業、資金、技術等方面積累的優勢,積極謀求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導權,在發展節能減排產業方面的成效開始逐步體現。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和發達國家不同的挑戰,就是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需要平衡推進的問題。
《報告》指出,節能減排產業將成為國家低碳目標實現的中堅力量,該產業的發展將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的中國節能減排整體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5%。上述目標的實現途徑有三條,其一是政府行政手段的強制節能減排,其二是企業、社會各界自主、自愿節能減排,其三是市場推動的節能減排產業。該報告主編王小康(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會長)表示,政府行政手段推動的節能減排在短期內效果明顯,但易于反彈,屬于“猛藥”;企業、社會各界自主、自愿的節能減排受消費意愿、環保意識的限制,效果難以彰顯,屬于“保健品”;市場推動的節能減排產業是政策機制引導和產業發展內在需求的較好結合,類似于長期治療的系統性“治療方案”。可以預期的是,對于碳排放總量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大國而言,節能減排產業在我國低碳發展中將實現遠超過30%的貢獻率。
《報告》還顯示,2010年是中國“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任務完成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計劃年。這一年,也是“以行政手段主導的節能減排”向“以市場手段主導的節能減排”的轉折年。
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必須學習國際經驗,依循中國國情
諸多發達國家已經把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內容和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換而言之,發展低碳經濟或綠色經濟是由發達國家主動發起的新的國際競爭,是更高層次、更激烈的競爭。在這一競爭領域,發達國家以及他們的企業在產業、資金、技術方面已經建立了非常強的先行優勢。發達國家既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報告》比較了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領域的不同發展特點:英國已經成為全球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者、積極倡導者和實踐領域的先行者;美國在低碳經濟領域的落腳點在清潔能源的開發及傳統能源的清潔利用,并希望以此確保自己在新經濟形勢下的全球領導地位;日本力圖通過“低碳社會”的全面構建,開辟資源、能源極度短缺下的發展道路;德國、法國和丹麥等歐盟國家本土化的實踐,則折射出低碳經濟的多樣性,并充分證明低碳經濟必須結合各國國情。
《報告》指出,在國家競爭中,中國可以向這些國家學習,比如向英國學習其對新經濟浪潮敏感的把握,政策制定的高度前瞻,向美國學習其希望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和建設清潔能源引領全球經濟的決心。同時,結合自身煤炭為主的資源稟賦以及工業化發展階段等基本國情來發展符合自身要求的節能減排產業。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