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性與適用性的不斷結合
實現低碳經濟的主要手段在于低碳相關技術水平的提升,包括能效技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促進產品的低碳生產和開發,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維持全球生態平衡。
王小康主編指出,觀察節能減排技術一定要同時從創新性和適用性兩個重要角度來進行。前者可以保證技術的先進程度,后者可以保證技術的實用程度。技術的先進與否是按照全球一致的標準來衡量和判斷,不能囿于一己之見。但是,技術的實用與否則必須密切結合實際情況,不能盲目求新穎與奇特。在考察低碳經濟與節能減排的相關技術之時,需要對某一技術的這二個方面均需詳細觀察、仔細判斷。
從企業中尋找節能減排的投資價值
作為節能減排的具體執行者——企業,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不言則明,近期我國政策主導方向已明顯將低碳經濟形態的建設與參與主體多元化、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共存并舉相結合。由于低碳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政策與法律環境仍需完善,此外貨幣及財政政策配套體系尚未形成,因此我國節能減排產業的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但可喜的是,這一經濟轉型的重要產業引擎受到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共性意識逐步形成,尤其在融資配套環節有了明顯的改善,形成了以銀行信貸重點偏向的間接融資市場與以股權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市場相結合的局面。
多個證券融資市場的節能減排板塊上市公司遙相呼應,2009年我國資本市場推出創業板以來,己有近百家中小規模、以民間資本為主的企業登陸A股市場,截至2010年7月,近28家創業板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與發展方向均圍繞著低碳經濟的各個領域,共計上市融資近128.67億元,行業與經營范圍覆蓋了新能源、節能環保、智能電網、新材料等諸多低碳領域。與滬深主板中的節能減排板塊上市公司遙相呼應,實現了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友好對接,市場表現風生水起,受到各路資本的追逐和熱捧。
為結合產業特征與投資價值的分析框架,《報告》以產業鏈屬性為劃分標準,按照新興能源(風電、光伏太陽能、核電、生物質能),節能(變頻節能、余熱余壓利用節能)、環保(大氣污染處理、污水處理和水資源利用、固體廢料處理)三大子產業收錄部分節能減排板塊上市公司案例,著力發掘和探求我國節能減排產業的技術與投資機會,為我國節能減排產業的發展提供判斷、預測和展望。
據中國節能環保協會、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負責人介紹,節能減排產業發展的年度系列報告將持續以節能減排產業為研究對象,既對中國節能減排產業總體狀況進行全景式的描述,集中分析中國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現狀,也力求反映中國工業各部門、各區域和環保、新興能源的具體現實。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