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指標在中國地方官員政績考核中所占權重正在不斷增加,中國立法者認為,這是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規劃首戰之年的重要收獲。
江蘇省無錫市于1月出臺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城鄉居民收入”位居4大類30項39個指標之首,其次是“萬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完成率”。
山東省把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完成情況、重點河流跨界斷面水質情況納入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并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主要依據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新建說:“中央政府提出的節能降耗、污染物減排目標的約束力要增強,需要一個過程,涉及到政策調整,措施跟進和有效執行!
他說:“雖然沒有完成指標,但是地方政府已開始在壓力下注重落實節能減排責任!
2006年,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結束3年連續上升趨勢,下降1.23%,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放緩,但是未能實現全年分別減少4%和2%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環保局副局長車純濱說:“要實現目標,必須扭轉各級地方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
山東是經濟大省也是排污大省。經國家環保總局核查,2006年,山東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2.1%和1.6%,是全國7個“雙下降”省份之一。
車純濱說,這關鍵在于省政府與17個市政府簽訂了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減排目標責任書,并要求各市分解到各個污染點源。
柴新建指出,節能降耗和污染物減排指標占考核體系權重的增強會約束“有趨利心態”的地方領導,改變地方經濟發展模式,形成為政必須“造福民生”和“保護資源環境”的社會氛圍。
柴新建說,“十一五”規劃把經濟增長定為“預期性”指標之后,地方政策出現了一系列變化,首先是投資導向,很多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更歡迎環保友好產業,對外資也有所選擇,其次是區域地域控制加強,沿江、沿河領域不允許再開發了。
|